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

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探微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绪论第12-27页
 一、研究现状第12-22页
 二、研究思路第22-27页
第一章 陈寅恪学术渊源与治学历程第27-56页
 第一节 读书生涯与所受影响第27-41页
  一、开蒙时期之旧学教育第27-36页
  二、青少年代之西学浸染第36-41页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治学历程第41-56页
  一、中国文化本位的学术立场第41-47页
  二、归国后治学分期与文学研究方法第47-56页
第二章 文学研究方法——原典比照第56-80页
 第一节 “原典比照”的学术渊源第56-64页
  一、“原典比照”的国学熏陶第57-61页
  二、“原典比照”的西学浸染第61-64页
 第二节 陈寅恪“原典比照”的理论实践第64-80页
  一、陈寅恪的比较观——具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第64-66页
  二、“原典比照”方法特点——文化本原的语言基础研究第66-69页
  三、陈寅恪“原典比照”的分期研究第69-80页
第三章 文学研究方法——诗史互证第80-101页
 第一节 “诗史互证”的学术背景第80-94页
  一、对“诗史互证”传统的承传第80-89页
  二、对德国“历史主义”的吸纳与超越第89-94页
 第二节 “诗史互证”的具体实践第94-101页
  一、“诗史互证”的运用依据——中西诗歌的歧异第94-97页
  二、“诗史互证”的研究实践——以《元白诗笺证稿》为对象第97-101页
第四章 文学研究方法——了解之同情第101-127页
 第一节 “了解之同情”法释名与溯源第101-117页
  一、“了解之同情”法释名第101-103页
  二、“了解之同情”法之西学寻根第103-110页
  三、“了解之同情”法之传统溯源第110-117页
 第二节 “了解之同情”法之选用与实践第117-127页
  一、新史学与陈寅恪“心史”研究第117-119页
  二、“了解之同情”法的实际运用——以《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为对象第119-127页
结语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拾遗》之子部小说著录研究
下一篇: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