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思想建设论文--思想教育、路线教育论文

中国共产党的激励思想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引言第11-12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18页
 一、问题提出第12-14页
  (一)激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优势第12-13页
  (二)激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第13-14页
 二、研究现状第14-16页
  (一)研究方向:厚洋薄中第15页
  (二)研究视角:微观分散第15-16页
 三、研究意义与目标第16-17页
  (一)研究意义第16-17页
  (二)研究目标第17页
 四、研究方法第17-18页
  (一)文献研究的方法第17页
  (二)比较研究的方法第17页
  (三)归纳总结的方法第17页
  (四)交叉借鉴的方法第17-18页
第二章 “激励”概述第18-27页
 一、“激励”释义第18-21页
  (一)激励的一般含义与特定含义第18-19页
  (二)激励的一般原理第19-21页
 二、激励的功能第21-23页
  (一)满足期待功能第21页
  (二)价值引导功能第21-22页
  (三)凝聚吸引功能第22-23页
  (四)提升发展功能第23页
 三、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第23-27页
  (一)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和现实反映第24-25页
  (二)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第25页
  (三)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根本保证第25-27页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理论来源第27-44页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理论根基第27-36页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第27-31页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理论第31-32页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与发展理论第32-34页
  (四)唯物史观的利益分析理论第34-36页
 二、中华传统激励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文化基因第36-39页
  (一)激励是以“仁德”为核心的治国策略第36-37页
  (二)激励是以“赏罚”为核心的治军方略第37-38页
  (三)激励是以“内圣外王”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第38-39页
  (四)激励是以“以上为心”为核心的管理思想第39页
 三、西方激励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有益借鉴第39-44页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第40-41页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第41-43页
  (三)西方激励理论评说第43-44页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历史脉络第44-87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建国初期(1919年—1965年):毛泽东的激励思想第44-52页
  (一)青少年时期:毛泽东激励思想的萌生第44-45页
  (二)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激励思想的形成第45-47页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激励思想的成熟第47-51页
  (四)建国初期:毛泽东激励思想在曲折中发展第51-52页
 二、改革开放初期(1978 年—1991 年):邓小平的激励思想第52-65页
  (一)改革开放以前:邓小平激励思想的酝酿、探索与深化发展第52-58页
  (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激励思想的丰富与完善第58-65页
 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2年—2002年):江泽民的激励思想第65-77页
  (一)“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深化了对激励对象的认识第66-68页
  (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涵盖着激励的先决条件第68-70页
  (三)引导好、维护好、发挥好,整合出激励的逻辑思路第70-71页
  (四)先进文化建设与民生工程建设,充实了激励的载体形式第71-75页
  (五)作风性激励方法,突显出激励的中国风格第75-77页
 四、改革开放新阶段(2003年—2012年):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的激励思想第77-87页
  (一)以人为本,激励思想创新的观念变革第77-81页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激励思想创新的基本思路第81-85页
  (三)统筹兼顾,激励思想创新的方法论依据第85-87页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体系梳理第87-112页
 一、中国共产党的激励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第87-88页
 二、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根本目标第88-91页
  (一)激励要为革命服务第88-89页
  (二)激励要为改革发展服务第89-91页
 三、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基本原则第91-96页
  (一)坚持以人为本第91-93页
  (二)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93-96页
 四、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主要激励内容第96-98页
  (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第96-97页
  (二)主人翁精神第97页
  (三)创新精神第97-98页
  (四)艰苦奋斗的精神第98页
 五、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重要载体第98-107页
  (一)民生建设第98-102页
  (二)理论创新第102-104页
  (三)思想政治工作第104-107页
 六、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践行策略第107-109页
  (一)把全面的利益发展作为激励的根本基点第107页
  (二)把协调利益关系作为激励的突破口第107-108页
  (三)把可持续的利益观作为激励的价值取向第108页
  (四)把统筹兼顾作为激励方略创新的科学依据第108-109页
 七、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实施方法第109-112页
  (一)科学的理论激励第109页
  (二)新型的民主激励第109-110页
  (三)正确的政策激励第110页
  (四)发展式目标激励第110页
  (五)中国式作风激励第110页
  (六)典型示范激励第110-112页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特色与发展完善第112-138页
 一、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特色第112-119页
  (一)中国共产党的激励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宏观激励理论第112-117页
  (二)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以发展人来激励人”第117-119页
 二、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践行中的偏差分析第119-120页
  (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失衡异化了激励的作用第119页
  (二)利益关系协调失当遏制了激励的功能发挥第119-120页
  (三)利益观念引导失范背离了激励的初衷第120页
  (四)激励的技术薄弱消减了激励的实效第120页
 三、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发展完善第120-138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决定中国共产党激励思想的发展方向第121-122页
  (二)构建全覆盖的激励机制体系第122-129页
  (三)构建全方位的激励方略第129-135页
  (四)坚持对中华传统激励思想精髓的光大第135-136页
  (五)坚持对西方激励思想有益成分的借鉴第136-138页
结语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3页
后记第143-144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研究
下一篇: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历史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