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四)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 国家安全观与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概述 | 第15-25页 |
(一) 国家安全观的涵义、本质及其发展 | 第15-20页 |
1. 国家安全观的涵义 | 第15-16页 |
2. 国家安全观的本质 | 第16-17页 |
3. 传统国家安全观与新国家安全观 | 第17-20页 |
(二) 国家安全观教育概述 | 第20-23页 |
1. 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涵义 | 第20页 |
2. 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3. 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特点 | 第23页 |
(三) 当代大学生和国家安全观的关系 | 第23-25页 |
1. 大学生是未来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 | 第23页 |
2. 国家安全观确立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重要环节 | 第23-24页 |
3. 大学生是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重点目标人群 | 第24-25页 |
二、 当代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意义 | 第25-29页 |
(一) 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 第25-26页 |
1.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剧,国家政治安全受到挑战 | 第25页 |
2.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双重压迫,国家军事安全不容忽视 | 第25页 |
3. 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 第25-26页 |
4. 科技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保障,国家科技安全值得重视 | 第26页 |
5. 生产力的进步加快生态环境的破坏,国家生态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 第26页 |
(二) 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是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6-27页 |
1.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群体未来积极投身于国防建设工作中 | 第26-27页 |
2. 是使大学生在未来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的前提 | 第27页 |
3. 是为我国培育新时代军事人才的思想根基 | 第27页 |
(三) 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 第27-29页 |
1.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 第27-28页 |
2.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 | 第28页 |
3.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保密防范意识 | 第28-29页 |
三、 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3页 |
(一) 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1. 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位置没有摆正 | 第29页 |
2. 国家安全观教育缺乏实效性 | 第29页 |
3. 教师在教育引导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 第29-30页 |
4. 国家安全观教育的考核和评价过于形式化 | 第30页 |
(二) 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0-33页 |
1. 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重要性未得到足够重视 | 第30页 |
2. 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渠道和形式单一 | 第30-31页 |
3. 国家安全观教育队伍的建设存在不足 | 第31页 |
4. 国家安全观教育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不健全 | 第31-33页 |
四、 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 第33-39页 |
(一) 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应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 | 第33-34页 |
1. 国家安全观教育目标应具有前瞻性 | 第33页 |
2. 国家安全观教育目标应具有现实性 | 第33-34页 |
3. 国家安全观教育目标应具有适应性 | 第34页 |
(二) 重视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 第34-35页 |
1. 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 第34页 |
2. 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政策准确性 | 第34-35页 |
3. 掌握坚实的国家安全观知识及其他学科相关知识 | 第35页 |
(三) 利用“两课”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观教育 | 第35-37页 |
1. 在两课教学中重视国家安全观的内容教育 | 第35-36页 |
2. 在进行形势政策分析时将国家安全观内容贯穿其中 | 第36页 |
3. 理论教育和案例讲解相结合 | 第36页 |
4.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观教育 | 第36-37页 |
(四) 搞好形式多样的课外宣传和实践教育活动 | 第37-39页 |
1. 鼓励学生社团经常组织有关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活动 | 第37-38页 |
2. 重视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的宣传和教育契机 | 第38页 |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实施渗透教育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