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评剧艺术及其唱腔音乐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绪论 | 第11-16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三、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四、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五、资料来源 | 第14-15页 |
| 六、创新成果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唐山评剧的历史及其音乐概况 | 第16-32页 |
| ·唐山评剧产生的背景条件 | 第16-18页 |
| ·唐山评剧产生的历史地理条件 | 第16-17页 |
| ·唐山评剧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 第17-18页 |
| ·唐山评剧的发展概况 | 第18-24页 |
| ·莲花落等民间艺术的活动 | 第18-22页 |
| ·与冀东民歌的关系 | 第19页 |
| ·与莲花落的关系 | 第19-20页 |
| ·与唐山皮影的关系 | 第20-21页 |
| ·与乐亭大鼓的关系 | 第21页 |
| ·与河北梆子的关系 | 第21-22页 |
| ·从多种形式的“莲花落”到“拆出” | 第22-23页 |
| ·从“拆出(平腔)”到“平腔梆子戏” | 第23-24页 |
| ·从“平腔梆子戏”到“评剧” | 第24页 |
| ·唐山评剧音乐概况 | 第24-30页 |
| ·唐山评剧的伴奏器乐 | 第24-27页 |
| ·唐山评剧的流派划分 | 第27-29页 |
| ·男演员 | 第27-28页 |
| ·女演员 | 第28-29页 |
| ·唐山评剧的唱腔特征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唐山评剧主要“腔型”音乐分析 | 第32-40页 |
| ·唐山评剧[慢板] | 第32-34页 |
| ·唐山评剧[垛板] | 第34-35页 |
| ·唐山评剧[散板] | 第35-36页 |
| ·唐山评剧[尖板] | 第36页 |
| ·唐山评剧[二六板] | 第36-37页 |
| ·唐山评剧[流水板]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唐山评剧的演唱技巧 | 第40-50页 |
| ·评剧的嗓音条件与演唱方法 | 第40-42页 |
| ·嗓音条件 | 第40-41页 |
| ·演唱方法 | 第41-42页 |
| ·传统的演唱方法 | 第41-42页 |
| ·与歌唱方法的相互借鉴 | 第42页 |
| ·唐山评剧声腔的形成及润腔手法 | 第42-47页 |
| ·声腔的形成 | 第42-46页 |
| ·剧种音韵的初始状态 | 第43-46页 |
| ·剧种音乐的曲调来源 | 第46页 |
| ·润腔手法 | 第46-47页 |
| ·唐山评剧的唱词特征 | 第47-48页 |
| ·唐山方言的特点 | 第47-48页 |
| ·唱词与念白的特点 | 第48页 |
| ·方言对唐山评剧旋律的影响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评剧团队的社会活动及业态 | 第50-64页 |
| ·照燕洲评剧团的构成与生存方式 | 第50-55页 |
| ·组织规模 | 第50-52页 |
| ·团长及其组团背景 | 第50-51页 |
| ·成员构成 | 第51-52页 |
| ·师承关系 | 第52-53页 |
| ·演出形式 | 第53-54页 |
| ·评剧在乡俗礼仪中的系列活动 | 第53页 |
| ·开演情况及演出剧口 | 第53-54页 |
| ·经济运作 | 第54-55页 |
| ·联系演出方式与戏价 | 第55页 |
| ·评剧团的收入与开支 | 第55页 |
| ·唐山评剧团的构成与生存方式 | 第55-61页 |
| ·组织规模 | 第55-58页 |
| ·团长及其组团背景 | 第56页 |
| ·成员构成 | 第56-58页 |
| ·师承关系 | 第58-59页 |
| ·演出形式 | 第59-61页 |
| ·乡俗礼仪中的评剧演出活动 | 第59-60页 |
| ·演出场所及演出剧目 | 第60-61页 |
| ·经济运作 | 第61页 |
| ·较差的票房机制 | 第61页 |
| ·评剧团的收入与开支 | 第61页 |
| ·照燕洲评剧团与唐山评剧团之比较 | 第61-63页 |
| ·团长背景不同 | 第62页 |
| ·成员构成不同 | 第62页 |
| ·师承关系不同 | 第62页 |
| ·经济运作不同 | 第62页 |
| ·表演形式和剧目的大同小异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唐山评剧艺术的传承及相关问题前瞻 | 第64-78页 |
| ·唐山地区评剧团的生存现状 | 第64-68页 |
| ·唐山地区“早期班社”的发展概况 | 第64-66页 |
| ·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 | 第65-66页 |
| ·警世戏社二班与三班 | 第66页 |
| ·金鸽子班 | 第66页 |
| ·当今唐山地区评剧团概况 | 第66-68页 |
| ·总体概况 | 第66-67页 |
| ·获奖情况 | 第67-68页 |
| ·生存困境 | 第68页 |
| ·唐山评剧的传承与发展 | 第68-76页 |
| ·传承途径 | 第69-71页 |
| ·学校传承 | 第69-70页 |
| ·个人拜师传承 | 第70-71页 |
| ·发展途径 | 第71-74页 |
| ·创新中求发展 | 第71-72页 |
| ·历届评剧艺术节的展开 | 第72-73页 |
| ·评剧促进大会的召开 | 第73-74页 |
| ·实施有效措施 | 第74-76页 |
| ·振兴发源地、扩大群众性 | 第74页 |
| ·评剧进校园、弘扬地方戏 | 第74-75页 |
| ·评剧工作者们的使命传承 | 第75-76页 |
| ·加强管理机制、政府予以支持 | 第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8-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附录 | 第83-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