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7页 |
二、 国内外关于约翰·凯奇的研究状况 | 第7-11页 |
(一) 国内研究状况 | 第7-8页 |
(二) 国外研究状况 | 第8-9页 |
(三) 国内外研究比较 | 第9-11页 |
第一章 约翰·凯奇的音乐创作及音乐观念 | 第11-41页 |
第一节 约翰·凯奇早期的音乐创作(1912-1939) | 第11-17页 |
(一) 早期学习经历 | 第11-14页 |
(二) 受勋伯格影响的创作 | 第14-17页 |
第二节 打击乐与预置钢琴的创作(1939-1948) | 第17-25页 |
(一) 打击乐的创作 | 第17-21页 |
(二) 预置钢琴的创作 | 第21-24页 |
(三) 其它创作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求新图变时期的创作(1949-1969 年) | 第25-34页 |
(一) 磁带创作与图表作曲 | 第25-28页 |
(二) 领悟东方哲学,启发创新灵感 | 第28-30页 |
(三) 感受“无声” | 第30-32页 |
(四) 偶然音乐创作 | 第32-34页 |
第四节 交互融会的后期创作(1969-1992) | 第34-41页 |
(一) 文学、美术与音乐的交互 | 第34-37页 |
(二) 音乐创作 | 第37-41页 |
第二章 约翰·凯奇音乐创作评析 | 第41-50页 |
第一节 约翰·凯奇音乐创作的“先锋性” | 第41-45页 |
(一) 第一波冲击,从音色的探索创新开始 | 第41-42页 |
(二) 对西方音乐传统的全面突破 | 第42-45页 |
第二节 为什么是约翰·凯奇 | 第45-50页 |
(一) 时势英雄,社会背景与创作环境 | 第45-48页 |
(二) 约翰·凯奇的个人特质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后记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