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期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控制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6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24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国内外研究比较 | 第23-24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4-26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5-26页 |
2 相关的基础理论 | 第26-40页 |
·与企业生命周期有关的基础理论 | 第26-29页 |
·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及其特点 | 第26-28页 |
·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确定方法 | 第28-29页 |
·与风险管理有关的基础理论 | 第29-34页 |
·风险的概念及种类 | 第29-31页 |
·风险管理理论 | 第31-34页 |
·与财务风险管理有关的基础理论 | 第34-40页 |
·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 | 第34-35页 |
·财务风险的成因 | 第35-36页 |
·财务风险的种类 | 第36-37页 |
·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构成 | 第37-38页 |
·财务报表分析理论 | 第38-40页 |
3 成长期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理论分析 | 第40-45页 |
·成长期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 第40-41页 |
·成长期企业的界定 | 第40页 |
·成长期企业的特点 | 第40-41页 |
·成长期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及成因 | 第41-42页 |
·筹资风险 | 第41页 |
·投资风险 | 第41-42页 |
·营运风险 | 第42页 |
·收益分配风险 | 第42页 |
·成长期企业财务风险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 第42-45页 |
·成长期企业财务风险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 | 第42-43页 |
·成长期企业财务风险预防与控制的可行性 | 第43-45页 |
4 成长期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 第45-52页 |
·成长期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构建的目标 | 第45页 |
·成长期企业选取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遵循的原则 | 第45-46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45页 |
·预测性原则 | 第45页 |
·灵敏性原则 | 第45-46页 |
·动态性原则 | 第46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46页 |
·成长期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 | 第46-49页 |
·评估筹资风险的指标 | 第46-47页 |
·评估投资风险的指标 | 第47-48页 |
·评估营运风险的指标 | 第48-49页 |
·评估收益分配风险的指标 | 第49页 |
·成长期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方法 | 第49-52页 |
·因子分析法的概念及特点 | 第50页 |
·因子分析法的步骤 | 第50-51页 |
·因子分析法的优缺点 | 第51-52页 |
5 成长期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实证分析 | 第52-64页 |
·样本企业的选取 | 第52页 |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52页 |
·因子分析过程 | 第52-60页 |
·KMO及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 第52-53页 |
·因子提取 | 第53-55页 |
·因子命名 | 第55-57页 |
·因子得分 | 第57-59页 |
·模型验证 | 第59-60页 |
·实证结果分析及结论 | 第60-64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实证研究结论 | 第62-64页 |
6 成长期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控制的措施及建议 | 第64-69页 |
·筹资风险的防范控制措施 | 第64-65页 |
·利用自有资金,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优化资本结构 | 第64-65页 |
·建立并维持合理的债务结构 | 第65页 |
·债权筹资和股权筹资保持合适的比例 | 第65页 |
·加强银企联合,拓展融资渠道 | 第65页 |
·投资风险的防范控制措施 | 第65-66页 |
·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 第65-66页 |
·把握投资机会,选择适宜的投资时机 | 第66页 |
·定期反馈优化投资方案,不断优化投资组合 | 第66页 |
·营运风险的防范控制措施 | 第66-67页 |
·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现金预警机制 | 第66-67页 |
·建立全面的财务预警系统 | 第67页 |
·加强企业现金回收能力 | 第67页 |
·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控制措施 | 第67-69页 |
·降低现金股利支付率 | 第67-68页 |
·坚持以收抵支,保持稳定的分红比例 | 第68页 |
·兼顾经营者与职工的利益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