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8-9页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 1 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 | 第9-11页 |
| ·职业倦怠的提出 | 第9-10页 |
| ·职业倦怠的定义 | 第10-11页 |
| ·职业倦怠的理论观点 | 第11页 |
| 2 教师职业倦怠 | 第11-16页 |
|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 第12页 |
| ·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 | 第12-13页 |
| ·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 | 第13-16页 |
| ·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 | 第16页 |
| 3 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4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18页 |
| 5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 ·实践意义 | 第18-19页 |
| 第三部分 研究一 | 第19-32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 ·研究工具 | 第20-21页 |
| ·施测程序 | 第21页 |
| ·数据统计处理 | 第21页 |
| 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1-30页 |
| ·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 | 第21-22页 |
| ·从人口统计学变量角度出发对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 第22-30页 |
| 4 讨论 | 第30-32页 |
| 第四部分 研究二 | 第32-45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 ·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 ·研究工具 | 第33页 |
| ·访谈实施过程 | 第33页 |
| ·访谈结果的整理 | 第33页 |
| ·编码方式 | 第33-34页 |
| 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34-43页 |
| ·访谈个案整理 | 第34-42页 |
| ·访谈结果编码 | 第42-43页 |
| 4 讨论 | 第43-45页 |
| 第五部分 总讨论 | 第45-55页 |
| 1 高中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 第45-46页 |
| ·高中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并不严重 | 第45页 |
| ·高中教师情绪衰竭相对较严重 | 第45-46页 |
| 2 人口学变量对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分析 | 第46-51页 |
| ·教师性别在职业倦怠三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 第46-47页 |
| ·30-41岁的高中教师职业倦怠最为严重 | 第47-48页 |
| ·教师职业倦怠与任教年级之间的关系 | 第48-49页 |
| ·工作年限不同教师的职业倦怠 | 第49页 |
| ·班主任与非班主任的情绪衰竭 | 第49-50页 |
| ·不同课程任课教师的情绪衰竭 | 第50-51页 |
| ·周课时量不同教师的情绪衰竭 | 第51页 |
| 3 高中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 第51-55页 |
| ·缺乏社会支持 | 第51-52页 |
| ·高工作强度与低经济回报的冲突 | 第52页 |
| ·期待与现实的差距 | 第52-53页 |
| ·角色冲突 | 第53页 |
| ·精力投入多与成就感低的反差 | 第53-54页 |
| ·高工作压力与有限个人资源的矛盾 | 第54页 |
| ·先进教学思想与滞后评估机制的矛盾 | 第54-55页 |
| 第六部分 结论、建议与研究不足 | 第55-59页 |
| 1 结论 | 第55页 |
| 2 缓解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 第55-58页 |
| ·社会层面 | 第55-56页 |
| ·学校层面 | 第56-57页 |
| ·教师自身层面 | 第57-58页 |
| 3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附录 | 第62-64页 |
| 附录1 | 第62-63页 |
| 附录2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