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言 | 第10-1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3页 |
1. 从课程、教学论等角度对《国文百八课》进行论述 | 第10-12页 |
2. 将《国文百八课》与其他著作进行比较论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的方法、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2.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国文百八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 | 第15-26页 |
一、当时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概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8页 |
1. 当时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概况 | 第15-16页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8页 |
二、夏丐尊、叶圣陶编撰《国文百八课》的初衷 | 第18-20页 |
1. 强调“给与语文教学以科学性”,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 第18页 |
2. 关注初中生知识水平,选编适合其需要的语文教科书 | 第18-19页 |
3. 注重应用文教学,满足初中生就业、工作之需求 | 第19页 |
4.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 第19-20页 |
5. 强调语言文字的编撰形式决定选文内容 | 第20页 |
三、开明书店与《国文百八课》的编辑、出版 | 第20-26页 |
1. 开明书店为《国文百八课》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 第21-23页 |
2. 章锡琛为《国文百八课》的编辑、出版提供了保障 | 第23-24页 |
3. 开明书店为《国文百八课》的出版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国文百八课》的创新与特色 | 第26-37页 |
一、《国文百八课》的创新之处 | 第26-30页 |
1. 进一步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科学化 | 第26-27页 |
2. 编撰体例上使语文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 第27-28页 |
3. 增添了应用文,删去了古今论文之作及文艺理论部分 | 第28-29页 |
4. 语言文字的编撰形式决定选文内容 | 第29-30页 |
二、《国文百八课》的特色之所在 | 第30-37页 |
1. 《国文百八课》的继承和发展 | 第30-31页 |
2. 精读与略读的有机结合 | 第31-34页 |
3. 语言文字的编撰形式与选文内容、思想融为一体 | 第34-36页 |
4. 开创了以白话文为主体编撰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先例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国文百八课》的影响及学术界对其的评价 | 第37-48页 |
一、《国文百八课》的影响:广大师生对《国文百八课》的评价 | 第37-41页 |
1. 培养了广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 | 第37-39页 |
2. 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写作水平 | 第39-40页 |
3. 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 第40页 |
4. 获得了广泛的使用与好评 | 第40-41页 |
二、当今学术界对《国文百八课》的评价 | 第41-48页 |
1. 形成了完整、系统、科学的单元教学体系 | 第42-44页 |
2. 开创了语文教科书新格局 | 第44-46页 |
3. “文话”等各组成部分均显示出其独特性 | 第46-48页 |
余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