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双重身份认同的矛盾与超越:苏轼心理传记学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7-9页
绪论第9-11页
第1章 问题与方法第11-25页
   ·苏轼传略第11-16页
   ·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6-17页
   ·心理传记学第17-20页
   ·问题提出第20-22页
     ·研究一第20-21页
     ·研究二第21-22页
     ·研究三第22页
   ·研究设计与步骤第22-25页
第2章 苏轼仕隐矛盾与仕途起伏的关系第25-41页
   ·引言第25-26页
   ·仕的动机强度变化情况第26-29页
   ·隐的动机强度变化情况第29-30页
   ·仕、隐与仕途起伏的关系第30-38页
     ·第一阶段:先仕后隐的平衡第31-33页
     ·第二阶段:仕隐双趋的僵持第33-36页
     ·第三阶段:仕隐相融的超越第36-38页
   ·小结第38-41页
第3章 苏轼仕隐矛盾的根源第41-61页
   ·引言第41-42页
   ·历史与文化的诠释第42-46页
     ·文化传统第42-43页
     ·北宋的社会环境第43-45页
     ·地域文化第45-46页
   ·双重身份认同第46-59页
     ·儒者身份认同第46-48页
     ·儒者身份认同的形成第48-53页
     ·“山中人”身份认同第53-55页
     ·“山中人”身份认同的形成第55-59页
   ·小结第59-61页
第4章 从困境中超脱的缘由第61-73页
   ·引言第61-62页
   ·苏轼的情绪疏导模式第62-66页
   ·升华的具体过程第66-71页
   ·小结第71-73页
第5章 总讨论第73-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后记第81-83页
致谢第83-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永安九中八年级英语任务型教学实证研究
下一篇:手机网页广告眼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