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西段老龙湾盆地新生代演化及构造意义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工作方法 | 第13-14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5页 |
| ·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页 |
| ·区域背景 | 第15-18页 |
| ·构造演化和活动断裂带 | 第18-21页 |
| ·构造演化阶段 | 第18-20页 |
| ·主要活动断裂特征 | 第20-21页 |
| ·区域地层 | 第21-25页 |
| ·前新生代地层 | 第21-23页 |
| ·新生代地层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新生代地层序列 | 第25-30页 |
| ·宁夏中南部地层序列 | 第25-26页 |
| ·寺口子组(Es) | 第25页 |
| ·清水营组(Eq) | 第25页 |
| ·红柳沟组(Nh) | 第25-26页 |
| ·干河沟组(Ng) | 第26页 |
| ·老龙湾盆地地层序列 | 第26-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老龙湾盆地干河沟组沉积特征 | 第30-36页 |
| ·沉积学特征分析 | 第30-33页 |
| ·中泉-老龙湾剖面(AA’) | 第30页 |
| ·赵家水-胡麻水剖面(BB’) | 第30-31页 |
| ·喜集水南剖面(CC’) | 第31-33页 |
| ·盆地分析 | 第33-36页 |
| ·砾岩类型的判别方法 | 第33-34页 |
| ·砾石成分及物源 | 第34页 |
| ·沉积中心 | 第34-36页 |
| 第五章 老龙湾拉分盆地的确定 | 第36-40页 |
| ·盆地性质 | 第36页 |
| ·拉分盆地时代 | 第36-37页 |
| ·拉分盆地形成模式 | 第37-39页 |
| ·拉分盆地形成机制 | 第37-38页 |
| ·老龙湾拉分盆地形成模式 | 第38-39页 |
| ·拉分盆地的构造意义 | 第39-40页 |
| 第六章 构造变形与古构造应力场 | 第40-47页 |
| ·构造变形分析方法 | 第40页 |
| ·变形分析与古构造应力场 | 第40-47页 |
| 第七章 老龙湾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