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紫阳县和平瓦板岩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控矿条件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区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和工作程度 | 第12-14页 |
| ·研究区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 | 第12-14页 |
|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思路和工作方法 | 第14-17页 |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实物工作量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5页 |
|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 第17-20页 |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7-18页 |
| ·石泉-安康断裂 | 第18页 |
| ·紫阳—平利逆冲推覆构造带 | 第18-19页 |
| ·红椿坝断裂 | 第19页 |
| ·高滩-兵房街推覆构造 | 第19页 |
| ·高桥断裂 | 第19-20页 |
| ·区域地层 | 第20-23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23页 |
| ·区域矿产类型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和平矿区地质特征 | 第25-33页 |
| ·地层 | 第25页 |
| ·构造 | 第25-32页 |
| ·断层 | 第25-29页 |
| ·褶皱 | 第29-31页 |
| ·劈理与共轭节理 | 第31-32页 |
| ·岩浆岩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矿床特征 | 第33-39页 |
| ·规模及产态 | 第33-34页 |
| ·K1 矿体 | 第33页 |
| ·K2 矿体 | 第33-34页 |
| ·覆盖层及风化层 | 第34页 |
| ·物质成分 | 第34-37页 |
| ·矿物组构及成分 | 第34-35页 |
| ·化学成份 | 第35-37页 |
| ·物理特性 | 第37-38页 |
| ·力学强度 | 第37页 |
| ·容重、吸水率 | 第37页 |
| ·冻融性能 | 第37-38页 |
| ·抗风化侵蚀性能 | 第38-39页 |
| ·耐酸、耐碱性能 | 第38页 |
| ·抗氧化淋滤性能 | 第38页 |
| ·抗微生物侵蚀性能 | 第38页 |
| ·挥发性能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控矿地质条件分析 | 第39-51页 |
| ·区域变质作用因素 | 第39-41页 |
| ·地层岩性因素 | 第41-44页 |
| ·地层控矿因素 | 第41-42页 |
| ·岩性控矿因素 | 第42-44页 |
| ·构造控矿因素 | 第44-49页 |
| ·断褶带对瓦板岩的控制作用 | 第44-47页 |
| ·节理对瓦板岩矿的破坏作用 | 第47-49页 |
| ·岩浆活动因素 | 第49-51页 |
| ·早期岩浆活动 | 第49页 |
| ·晚期岩浆活动对矿体的破坏作用 | 第49-51页 |
| 第六章 成矿潜力预测 | 第51-55页 |
| ·找矿标志 | 第51页 |
| ·成矿潜力预测 | 第51-55页 |
| ·该矿区具有成矿潜力矿体 | 第51-52页 |
| ·紫阳北部成矿潜力地区 | 第52-55页 |
| 结论和存在问题 | 第55-57页 |
| 1 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55-56页 |
| 2 存在主要问题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图版说明 | 第59-60页 |
| 图版Ⅰ | 第60-61页 |
| 图版Ⅱ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