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多县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及崩滑距预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斜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斜坡崩滑距预测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斜坡发育背景 | 第16-30页 |
·研究区自然地理背景 | 第16-20页 |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16-17页 |
·气象水文 | 第17-18页 |
·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 第18-20页 |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 第20-30页 |
·地形地貌 | 第20-24页 |
·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 | 第24-25页 |
·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特性 | 第25-27页 |
·水文地质 | 第27-28页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斜坡灾害类型和发育特征 | 第30-40页 |
·斜坡灾害类型 | 第30-35页 |
·滑坡类型 | 第30-32页 |
·崩塌类型 | 第32-34页 |
·不稳定斜坡类型 | 第34-35页 |
·斜坡灾害的发育特征 | 第35-40页 |
·滑坡发育特征 | 第36-37页 |
·崩塌发育特征 | 第37页 |
·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 | 第37-40页 |
第四章 研究区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50页 |
·内在因素 | 第40-46页 |
·地形地貌 | 第40-43页 |
·地层及岩土体结构 | 第43-46页 |
·外在因素 | 第46-49页 |
·水 | 第46-47页 |
·地震 | 第47-48页 |
·风化作用 | 第48页 |
·植被 | 第48页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研究区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机理分析 | 第50-60页 |
·研究区斜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50-51页 |
·研究区斜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 第51-60页 |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第51-52页 |
·压剪滑移型机理分析 | 第52-55页 |
·拉剪倾倒型机理分析 | 第55-58页 |
·拉裂坠落型机理分析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研究区斜坡崩滑距预测 | 第60-74页 |
·崩滑距预测方法 | 第60-63页 |
·压剪滑移型斜坡的崩滑距预测 | 第63-67页 |
·拉剪倾倒型斜坡的崩滑距预测 | 第67-70页 |
·拉裂坠落型斜坡的崩滑距预测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1. 结论 | 第74页 |
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