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长江流域棉花综合群体衍生株系的评价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21页
   ·长江流域棉区棉种演变史及育种现状第12-15页
     ·长江流域棉区早期棉种资源和发展第12-13页
     ·近代长江流域棉区育种史四个时期第13-14页
     ·长江流域各个重要产棉省的品种更替演变史第14-15页
       ·湖北省棉花品种演变历程第14页
       ·安徽省棉花品种演变历程第14-15页
       ·江苏省及上海市棉花品种演变史第15页
   ·棉花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现状第15-19页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第15-16页
     ·棉花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概况第16页
     ·现今棉花遗传多样性研究常用分子标记及研究进展第16-18页
     ·棉花遗传多态性研究的进展第18-19页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1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1-27页
   ·材料第21-24页
     ·长江流域棉花综合群体的构建第21-23页
     ·长江流域棉花综合群体衍生品系及遗传多样性材料第23-24页
   ·田间试验方法第24-26页
   ·田间数据处理方式和分析方法第26-27页
     ·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数据处理第26页
     ·主成分分析第26页
     ·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第26-27页
   ·SSR分子标记技术流程及数据统计第27页
     ·SSR标记技术流程第27页
     ·数据统计和分析第27页
3 结果和分析第27-44页
   ·综合群体衍生株系的表现第27-32页
     ·综合群体衍生株系的产量及构成因素表现第27-30页
     ·综合群体衍生株系的纤维品质性状表现第30-32页
   ·综合群体衍生株系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2-33页
     ·综合群体29个衍生株系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分析第32页
     ·综合群体29个衍生系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分析第32-33页
   ·综合群体衍生株系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第33-37页
   ·综合群体衍生株系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第37-44页
     ·基于表型性状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第37-42页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第42-44页
4 结论和讨论第44-48页
   ·对长江流域综合群体进行遗传改良的效果第44页
   ·基于形态性状和农艺性状两种差异性分析的比较第44-45页
   ·综合群体衍生系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第45页
   ·综合群体衍生株系的聚类分析结果第45-47页
   ·本研究的不足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3页
附录第53-61页
 1. DNA的提取第53-55页
   ·DNA提取液的配制第53-54页
   ·DNA提取步骤第54-55页
 2. 引物来源第55-57页
 3. 基因组PCR扩增第57页
   ·反应试剂及10ul体系第57页
   ·反应仪器第57页
   ·反应扩增程序设定第57页
 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57-59页
   ·相关试剂的配制第57-58页
   ·变性PAGE凝胶板的制备第58-59页
   ·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第59页
 5 银染方法第59-61页
   ·试剂配方第59页
   ·染色流程第59-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筛分子发育过程中的编程性细胞半死亡机理研究
下一篇:油菜叶片组织培养体系建立及叶绿体表达载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