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前言 | 第7-10页 |
一、 斯坦纳与其定位 | 第7页 |
二、 斯坦纳思想概述与本文的结构 | 第7-8页 |
三、 本文的分析理据与角度 | 第8页 |
四、 本文的角度与存在的局限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斯坦纳其人 | 第10-21页 |
一、 犹太幸存者 | 第10-16页 |
(一) 、犹太人 | 第10-13页 |
(二) 、“后屠杀时代”(Post-Holocaust age)的幸存者(Survivor) | 第13-16页 |
二、 文化漫游人 | 第16-21页 |
(一) 、自觉的漫游者(Wanderer) | 第16-18页 |
(二) 、“中欧人”与人文主义学者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语言与沉默 | 第21-35页 |
一、 通天塔 | 第21-28页 |
(一) 、斯坦纳译学观念概要 | 第21-24页 |
(二) 、“倾听语词本身”——向海德格尔致敬 | 第24-26页 |
(三) 、本雅明的衣钵 | 第26-28页 |
二、 语言与沉默 | 第28-35页 |
(一) 、语言 | 第28-29页 |
(二) 、沉默 | 第29-31页 |
(三) 、语言与沉默——毕达哥拉斯文体 | 第31-35页 |
第三章 精英与经典——浅论“老式批评” | 第35-52页 |
一、 斯坦纳批评之基本概念 | 第35-43页 |
(一) 、批评何为 | 第35-37页 |
(二) 、何为经典的批评 | 第37-38页 |
(三) 、“老式批评”(old criticism)提出的背景 | 第38-41页 |
1. 、与新批评的关系 | 第38-39页 |
2. 、与其他批评流派的源流关系 | 第39-41页 |
(四) 、“老式批评”的定义 | 第41-43页 |
二、 “老式批评”的实践与特色 | 第43-52页 |
(一) 、“纹章学”——反理论的“理论” | 第44页 |
(二) 、经典性 | 第44-46页 |
(三) 、比较的 | 第46-48页 |
1. 、地缘概念上的比较 | 第47页 |
2. 、频繁地将文学与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比照 | 第47页 |
3. 、文本内部与外部的比照 | 第47-48页 |
4. 、批评对象(作家)与文学传统的比照 | 第48页 |
5. 、批评对象(作家)内部不同作品的比较 | 第48页 |
(四) 、风格的 | 第48-49页 |
(五) 、翻译的批评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