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武舞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绪论 | 第9-23页 |
| 一、研究综述 | 第9-20页 |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三、研究角度和方法 | 第21页 |
| 四、研究的创新、不足及难点 | 第21-23页 |
| 第一章 武舞的界定与汉代武舞 | 第23-31页 |
| 第一节 武舞界说 | 第23-26页 |
| 第二节 汉代武舞 | 第26-31页 |
| 一、六代乐舞的传承 | 第26-27页 |
| 二、俗乐武舞的繁荣 | 第27-28页 |
| 三、四夷武舞的风靡 | 第28-31页 |
| 第二章 雅乐武舞的传承与创新 | 第31-39页 |
| 第一节 六代武舞之继承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雅乐武舞之发展 | 第32-36页 |
| 一、五行学说 | 第32-34页 |
| 二、《五行舞》 | 第34-36页 |
| 第三节 雅乐武舞之创新 | 第36-39页 |
| 一、《武德舞》 | 第36-37页 |
| 二、《大风歌》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俗乐武舞的兴盛与繁荣 | 第39-59页 |
| 第一节 讲武之礼——角抵戏 | 第39-46页 |
| 一、角抵 | 第39-41页 |
| 二、角抵戏 | 第41-46页 |
| 第二节 械以增韵——兵器舞 | 第46-50页 |
| 一、剑舞 | 第46-49页 |
| 二、棍舞 | 第49页 |
| 三、干舞 | 第49-50页 |
| 四、戚舞 | 第50页 |
| 五、刀舞 | 第50页 |
| 第三节 立像尽意——鼓乐舞 | 第50-59页 |
| 一、鼓舞 | 第51-52页 |
| 二、建鼓舞 | 第52-55页 |
| 三、盘鼓舞 | 第55-56页 |
| 四、铎舞 | 第56-59页 |
| 第四章 四夷武舞的风靡与交融 | 第59-77页 |
| 第一节 东夷 | 第60-63页 |
| 第二节 西戎 | 第63-65页 |
| 第三节 南蛮 | 第65-69页 |
| 第四节 北狄 | 第69-72页 |
| 第五节 四夷武舞汇集中原 | 第72-77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7-83页 |
| 第一节 汉代武舞的特征 | 第77-79页 |
| 一、多样的形式特征 | 第77页 |
| 二、博杂的内容特征 | 第77-78页 |
| 三、高难的技巧特征 | 第78页 |
| 四、阴阳的理论特征 | 第78页 |
| 五、朴素的审美特征 | 第78-79页 |
| 六、进取的精神特征 | 第79页 |
| 第二节 汉代武舞的影响 | 第79-83页 |
| 一、汉代武舞对中国武术的影响 | 第80页 |
| 二、汉代武舞对后世中国舞蹈的影响 | 第80-82页 |
| 三、汉代武舞对中国其他艺术的影响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9-91页 |
| 致谢 | 第91-93页 |
| 个人简历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