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 ·硫化氢的来源及危害性 | 第9页 |
| ·硫化氢的来源 | 第9页 |
| ·硫化氢的危害性 | 第9页 |
| ·国内外脱除 H_2S 技术的现状 | 第9-16页 |
| ·吸收法脱除 H_2S | 第10-11页 |
| ·吸附法脱除 H_2S | 第11页 |
| ·氧化法脱除 H_2S | 第11-16页 |
| ·络合铁脱硫技术的瓶颈及解决途径 | 第16-17页 |
| ·副盐存在对脱硫、再生的影响 | 第17页 |
| ·脱硫废液的副盐回收及回收 SCN-生产 CuSCN | 第17-18页 |
| 第2章 络合铁脱硫剂的开发 | 第18-38页 |
| ·配体的性能和与铁络合的方式 | 第18-23页 |
| ·六种配体的性能及质量指标 | 第18-22页 |
| ·配体与铁的络合方式 | 第22-23页 |
| ·络合铁脱硫体系的开发方法 | 第23-24页 |
| ·络合铁脱硫剂开发方法的原理 | 第24-29页 |
| ·H_2S-H_2O 体系的分析 | 第24-26页 |
| ·络合铁体系脱硫机理 | 第26页 |
| ·氧化还原电位理论指导脱硫剂的开发方法 | 第26-29页 |
| ·络合铁脱硫剂开发的结果与讨论 | 第29-36页 |
| ·单个配体与铁络合测定氧化还原电位 | 第29-30页 |
| ·单体复配获得较优脱硫体系 | 第30-35页 |
| ·不同铁配比进行比较绘制 pH 与电位的关系 | 第35-36页 |
| ·筛选出的脱硫体系在实验室规模静态条件下的脱硫实验 | 第36-38页 |
| 第3章 络合铁脱硫剂脱硫-再生过程探讨 | 第38-43页 |
| ·络合铁体系最小硫容计算 | 第38页 |
| ·过程脱硫-再生实验 | 第38-39页 |
| ·络合铁脱硫体系硫容的测定 | 第38页 |
| ·络合铁脱硫体系再生条件 | 第38-39页 |
| ·络合铁脱硫体系脱硫-再生的连续条件 | 第39页 |
| ·络合铁脱硫剂脱硫-再生实验装置 | 第39-4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 ·络合铁脱硫体系硫容 | 第40页 |
| ·脱硫剂再生性能 | 第40-41页 |
| ·脱硫剂脱硫-再生过程的连续运行 | 第41-43页 |
| 第4章 脱硫工艺副盐回收 | 第43-48页 |
| ·络合铁脱硫体系副盐形成与回收的原理 | 第43-44页 |
| ·副盐回收工艺 | 第44-46页 |
| ·硫代硫酸钠及硫氰酸钠回收的工艺方案 | 第44-45页 |
| ·CuSCN 回收工艺方案 | 第45-46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附录 A 测定硫容数据 | 第53-54页 |
| 附录 B 脱硫液脱硫-再生数据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导师简介 | 第56-57页 |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目录 | 第57-58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