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一、引论 怀念宁静的存在——从史铁生在当代文坛说起 | 第9-14页 |
二、孤独的文本呈现 | 第14-28页 |
(一) 被困孤岛——社会与孤独 | 第14-18页 |
1. 迷失的残疾人 | 第14-15页 |
2. 孤僻的“坏孩子” | 第15-17页 |
3. 被指认的“叛徒” | 第17-18页 |
(二) 存在之思——个体与孤独 | 第18-23页 |
1. 孤独与死亡静处 | 第19-20页 |
2. 孤独与宿命结缘 | 第20-21页 |
3. 孤独与过程相伴 | 第21-23页 |
(三) 可能的世界——在孤独之外 | 第23-28页 |
1. “我”是谁? | 第23-24页 |
2. “真实”是什么? | 第24-26页 |
3. 行走在“可能世界”里 | 第26-28页 |
三、宁静的写作姿态 | 第28-37页 |
(一) 写作与活着 | 第28-31页 |
1. 写作是活着的理由 | 第28-29页 |
2. 写作是活着的途径 | 第29-31页 |
(二) 写作与形式 | 第31-34页 |
1. 还原写作过程 | 第31-32页 |
2. 坚持文体探索 | 第32-34页 |
(三) 写作与自由 | 第34-37页 |
1. 反对“理论先行”的写作 | 第34-35页 |
2. 反对写作的媚俗 | 第35-37页 |
四、余论——假设文学史对史铁生进行另一种书写的可能 | 第37-44页 |
(一) 已有文学史对史铁生叙述上的“矛盾” | 第37-39页 |
1. “知青作家” | 第37-38页 |
2. “小说家”和“优秀散文创作者” | 第38-39页 |
(二) 文学史写作的现有模式对书写史铁生的限制 | 第39-41页 |
1. 类型研究的方法 | 第39-40页 |
2. 经典认定的局限 | 第40-41页 |
(三) 文学史对史铁生书写的“可能性”标准 | 第41-44页 |
注释 | 第44-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