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公共秩序管理论文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导论第12-31页
 一、 选题背景第12-14页
 二、 选题意义第14-17页
 三、 文献综述第17-26页
 四、 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6-28页
 五、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8-31页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基础理论第31-52页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基本概念第31-35页
  一、 舆论的概念界定第31-32页
  二、 舆论引导的基本内涵第32-34页
  三、 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含义第34-35页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结构要素第35-43页
  一、 主体构成第35-37页
  二、 载体应用第37-39页
  三、 客体转变第39-41页
  四、 环境变化第41-43页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理念、目标和原则第43-52页
  一、 实现舆论引导理念的转变第43-46页
  二、 确定舆论引导的主要目标第46-49页
  三、 遵循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第49-52页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价值意蕴第52-75页
 第一节 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第52-57页
  一、 我国已进入群体性事件高发期第52-54页
  二、 群体性事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第54-56页
  三、 舆论引导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第56-57页
 第二节 增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第57-66页
  一、 舆论引导能力是重要执政能力第57-60页
  二、 新时期舆论引导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第60-63页
  三、 舆论引导能力助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63-66页
 第三节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66-75页
  一、 坚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第66-69页
  二、 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导向第69-72页
  三、 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准则第72-75页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经验教训第75-86页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经验概括第75-80页
  一、 尊重群众利益是平息公众怒火的根本举措第75-76页
  二、 畅通民意渠道是掌握舆情信息的有效方法第76-77页
  三、 信息公开透明是阻止谣言传播的最佳选择第77-78页
  四、 宣传思想工作是疏导公众情绪的强大武器第78-79页
  五、 坚持依法行政是正确引导舆论的有力保障第79-80页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教训总结第80-86页
  一、 刻意封锁消息导致谣言四起第80-81页
  二、 藐视舆论监督致使事件升级第81-82页
  三、 随意动用警力造成矛盾激化第82-83页
  四、 责任追究不力引发公众质疑第83-84页
  五、 发言有失分寸招致舆论抨击第84-86页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规律探究第86-102页
 第一节 适应超越规律第86-89页
  一、 适应是超越的基础和前提第86-87页
  二、 超越是适应的目的和归宿第87-88页
  三、 适应超越规律是二者的辩证统一第88-89页
 第二节 多向互动规律第89-93页
  一、 官方舆论场与媒体舆论场的双向互动第89-91页
  二、 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双向互动第91-92页
  三、 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的双向互动第92-93页
 第三节 内化外化规律第93-99页
  一、 教育:形成正确思想的基本方法第94-96页
  二、 示范:促进行为转化的必要条件第96-98页
  三、 实践:培养优良品性的重要途径第98-99页
 第四节 协调控制规律第99-102页
  一、 内容协调一致第99-100页
  二、 过程连贯一致第100-101页
  三、 形成教育合力第101-102页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路径选择第102-121页
 第一节 建立健全信息汇集分析制度,掌握舆情动态第102-105页
  一、 编制覆盖全社会的情报信息网第102-103页
  二、 强化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第103-104页
  三、 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成果第104-105页
 第二节 建立健全应急信息发布制度,主导舆论走向第105-109页
  一、 设立专职新闻发布人员第106-107页
  二、 制定新闻处置应急预案第107-108页
  三、 聘请舆论危机公关顾问第108-109页
 第三节 建立健全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疏导不满情绪第109-112页
  一、 统一规范被问责官员的复出程序第109-110页
  二、 建立重大矛盾纠纷包案调处机制第110-111页
  三、 贯彻落实奖优罚劣的督查考核机制第111-112页
 第四节 建立健全社会自我调节制度,缓和矛盾冲突第112-117页
  一、 培育壮大各种社会力量第112-114页
  二、 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第114-115页
  三、 发挥“意见领袖”的独特作用第115-117页
 第五节 建立健全媒体对外宣传制度,塑造开放形象第117-121页
  一、 通过主流媒体向海外迅速发布权威消息第117-118页
  二、 邀请境外媒体记者赴事发地点进行采访第118-119页
  三、 采用“球土化”策略提高对外宣传的效果第119-121页
结语第121-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7页
后记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
下一篇:社会转型期农村纠纷处理机制研究--鲁东L市的实践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