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 ·缘起 | 第7-8页 |
| ·研究个案的选择 | 第8-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视角 | 第10-12页 |
| ·关于入声的研究 | 第12-13页 |
| ·邯郸方言的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 第15-17页 |
| ·调查材料的确立 | 第15页 |
|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15-16页 |
| ·调查方法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邯郸方言的语音系统 | 第17-40页 |
| ·概说 | 第17页 |
| ·声韵调系统 | 第17-20页 |
| (一) 声母 | 第17-18页 |
| (二) 韵母 | 第18页 |
| (三) 声调 | 第18-19页 |
| (四) 声韵拼合关系 | 第19-20页 |
| ·同音字表 | 第20-40页 |
| 第四章 入声舒化与语音结构格局的关系 | 第40-44页 |
| ·[iei]或[yei]舒声韵母出现的原因 | 第40-41页 |
| ·[e?]和[ue?]音的入声字缺失带[i]韵尾的舒化音原因 | 第41-42页 |
| ·方言入声舒化的模式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入声舒化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 第44-50页 |
| ·变异项的确立 | 第44页 |
| ·调查结果 | 第44-46页 |
| ·调查结果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 第46-50页 |
| 第六章 入声舒化与年龄的关系 | 第50-63页 |
| ·调查说明 | 第50页 |
| ·邯郸方言老中青的入转舒情况 | 第50-56页 |
| ·老年组的入声舒化情况统计 | 第51-52页 |
| ·中年组的入声舒化情况统计 | 第52-54页 |
| ·青年组的入声舒化情况统计 | 第54-56页 |
| ·不同年龄段入声舒化差异的社会因素分析 | 第56-59页 |
| ·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 第56-57页 |
| ·语言政策及使用者心理的影响 | 第57页 |
| ·语言接触的影响 | 第57-59页 |
| ·与市区的调查对比 | 第59-63页 |
| ·清入字、全浊入字及次浊入字转舒率汇总 | 第59页 |
| ·入声字舒化后的调类归派 | 第59-61页 |
| ·老中青三代入声字总舒化率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著作 | 第65-67页 |
| 论文 | 第67-70页 |
| 附录 | 第70-150页 |
| 附录一:问卷调查表 | 第70-71页 |
| 附录二:方言入声舒化调查 | 第71-150页 |
| 1、方言入声舒化调查字表 | 第71-72页 |
| 2、发音人情况简介 | 第72-74页 |
| 3、532个入声字在30位发音人中的读音 | 第74-150页 |
| 后记 | 第150-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