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管理--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创新点 | 第14页 |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风险 | 第15页 |
·跨国并购 | 第15-16页 |
·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企业并购的理论 | 第16-18页 |
·跨国并购风险管理理论 | 第18页 |
·跨国并购的动因 | 第18-20页 |
3 我国汽车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 第20-27页 |
·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历史及现状 | 第20-24页 |
·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历史 | 第20-21页 |
·我国汽车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 第21-24页 |
·我国汽车制造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 第24-27页 |
·我国汽车制造业跨国并购的现状概述 | 第24页 |
·近年我国汽车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大型案例 | 第24-27页 |
4 我国汽车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识别 | 第27-36页 |
·HHM等级全息建模 | 第27页 |
·风险识别 | 第27-29页 |
·对识别出的风险的说明 | 第29-36页 |
·自然风险 | 第29页 |
·经济风险 | 第29-31页 |
·管理风险 | 第31-32页 |
·政治风险 | 第32-33页 |
·法律风险 | 第33-35页 |
·文化风险 | 第35-36页 |
5 我国汽车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价 | 第36-46页 |
·风险矩阵 | 第36页 |
·吉利并购沃尔沃的风险评价 | 第36-44页 |
·并购双方 | 第36页 |
·并购起因 | 第36-37页 |
·成立专家组 | 第37页 |
·风险矩阵评价栏的内容 | 第37-38页 |
·风险过滤 | 第38页 |
·评估风险影响和风险发生的概率 | 第38-41页 |
·确定风险等级和风险等级量化值 | 第41-42页 |
·确定Borda序值 | 第42-43页 |
·确定加权平均风险等级量化值 | 第43-44页 |
·风险评价的结果与结论 | 第44-46页 |
·风险评价的结果 | 第44页 |
·风险评价的结论 | 第44-46页 |
6 我国汽车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防范 | 第46-53页 |
·法律风险的防范 | 第46-48页 |
·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法规 | 第46页 |
·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法律咨询 | 第46页 |
·加强与所在国政府的沟通以降低审查风险 | 第46-47页 |
·政府应完善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 | 第47页 |
·政府应完善对外投资的审批制度 | 第47-48页 |
·管理风险的防范 | 第48-49页 |
·正确评估投资企业自身 | 第48页 |
·正确选择目标企业 | 第48-49页 |
·合理进行并购后整合 | 第49页 |
·经济风险的防范 | 第49页 |
·政治风险的防范 | 第49-51页 |
·与东道国政府签订协议 | 第49-50页 |
·购买政治保险 | 第50页 |
·合理安排融资结构 | 第50页 |
·加强与社会团体的沟通 | 第50页 |
·寻求法律裁决 | 第50-51页 |
·文化风险的防范 | 第51页 |
·充分了解并购双方企业的文化 | 第51页 |
·建立健全跨文化沟通渠道 | 第51页 |
·自然风险的防范 | 第51-52页 |
·其他风险防范对策 | 第52-53页 |
·建立跨国并购保险制度 | 第52页 |
·发展中介机构在并购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 第52页 |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