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人物传记论文--人物传记:按学科分论文--艺术论文--音乐、舞蹈论文

贺绿汀与中国现当代音乐教育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9-11页
绪论第11-33页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视角第12-13页
 二、 研究现状第13-29页
  (一) 贺绿汀相关研究第14-19页
  (二) 中国近代、现当代音乐史研究第19-20页
  (三) 中国近代、现当代音乐教育研究第20-25页
  (四) 中国音乐美学与美育研究第25-27页
  (五) 中国音乐社会学研究第27-29页
 三、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29-30页
 四、 研究方法第30-31页
 五、 研究品格第31-33页
第一章 时代语境与作为音乐家贺绿汀的身份建构第33-50页
 一、 贺绿汀的生平第34-45页
  (一) “硬骨头音乐家”第35-41页
  (二) “人民的音乐家”第41-45页
 二、 贺绿汀的论学背景与特征第45-50页
  (一) “戎马倥偬上半生”第45-48页
  (二) “荣辱不惊半世纪”第48-50页
第二章 贺绿汀的音乐理想与观念第50-75页
 一、 “中体西用”——贺绿汀心中中国音乐创作的“第三条道路第50-59页
  (一) 贺绿汀对中国音乐创作误区的洞见第51-53页
  (二) 中国音乐创作发展的应然选择:走“第三条道路”——“中体西用”第53-56页
  (三) “牧童的笛声”——中体西用的“果实”第56-59页
 二、 贺绿汀心中的音乐艺术家修养——情、理、法第59-67页
  (一) “情”——汇聚精神与情感第60-62页
  (二) “理”——精通理论与知识第62-63页
  (三) “法”——掌握技法与规则第63-67页
 三、 “美的境界与美在生活”——贺绿汀的音乐美学思想第67-75页
  (一) 音乐创作:主体与客观存在的“对话”第67-71页
  (二) 音乐批评:批评家与被批评者应“平等”交流第71-72页
  (三) 音乐审美:感知和享受生活的美第72-75页
第三章 贺绿汀的音乐教育模式和理念第75-95页
 一、 “大、中、小一条龙”:深具远见的“音乐教育发展战略”第75-78页
 二、 “三维四段式”:贺绿汀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第78-82页
 三、 做好“三个结合”:贺绿汀音乐教育教学方式实现“合理转换”第82-85页
 四、 “挽救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贺绿汀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第85-90页
 五、 “引进来”与“走出去”:国际沟通与反思性音乐教育第90-92页
 六、 “面面俱到的音乐教育家”:关切音乐教育体制细节的有效性第92-95页
第四章 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的学理基础第95-103页
 一、 “两个讲话”的精神指引: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对毛泽东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发扬第95-97页
 二、 “以美育代替宗教”:贺绿汀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美育观”的思考与延展第97-99页
 三、 “音乐教育要从小抓起”:贺绿汀对布鲁纳、杜威等西方学者学说的借鉴与运用第99-103页
第五章 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与重要启示第103-116页
 一、 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第103-105页
 二、 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第105-113页
  (一)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第107-108页
  (二) 高师院校音乐教育第108-109页
  (三) 中小学音乐教育第109-111页
  (四) 社会音乐教育第111-113页
 三、 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与重要启示第113-116页
余论第116-123页
 上篇:呼唤时代丰碑“精神”与“气质”的双重回归第116-120页
 下篇:再论“贺绿汀现象”第120-123页
注释第123-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8页
附录 1:贺绿汀音乐教育年谱第138-146页
附录 2:贺绿汀音乐创作年表第146-157页
后记第157-158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作为解构策略的修辞--保罗·德·曼批评思想研究
下一篇:我国高校党的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