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焊接车架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全地形车及摩托车 CAE 分析现状 | 第12-15页 |
·全地形摩托车结构疲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结构焊接接头疲劳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本论文主要内容 | 第15-19页 |
2 疲劳寿命分析理论及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9-33页 |
·基于模态应力恢复的疲劳分析理论 | 第19-22页 |
·模态分析 | 第19-20页 |
·基于模态分析的柔性体动力学求解 | 第20页 |
·模态应力恢复 | 第20-21页 |
·基于模态应力的疲劳寿命预测 | 第21-22页 |
·基于应力恢复的疲劳寿命分析的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模态分析 | 第22页 |
·动力学分析 | 第22页 |
·疲劳寿命分析 | 第22-23页 |
·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 第23-25页 |
·线弹性有限元分析过程 | 第25-27页 |
·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7-31页 |
·车架建模的条件 | 第27页 |
·几何清理 | 第27-28页 |
·网格的划分和质量检查 | 第28-30页 |
·车架有限元模型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3 车架模态分析和静态刚强度校核 | 第33-49页 |
·车架模态分析 | 第33-38页 |
·车架实验模态分析 | 第33-35页 |
·车架数值模态分析及对比 | 第35-37页 |
·模态评价 | 第37-38页 |
·车架刚度分析 | 第38-41页 |
·车架弯曲刚度分析 | 第39-40页 |
·车架扭转刚度分析 | 第40-41页 |
·整车有限元模型 | 第41-44页 |
·前、后减振器模型 | 第41-42页 |
·发动机模型 | 第42-43页 |
·后轴模型 | 第43页 |
·悬架控制臂模型 | 第43-44页 |
·车架强度分析 | 第44-48页 |
·极限弯曲工况 | 第44-46页 |
·单个前轮悬空工况 | 第46-47页 |
·单个后轮悬空工况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4 整车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49-57页 |
·多体动力学基础理论 | 第49-51页 |
·发动机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1页 |
·发动机模型 | 第51页 |
·发动机激励 | 第51页 |
·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1-55页 |
·车架柔性体中性文件 | 第51-52页 |
·轮胎模型 | 第52页 |
·轮胎和悬架刚度参数 | 第52-53页 |
·其它部件的建模 | 第53-54页 |
·路面激励 | 第54页 |
·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 第54-55页 |
·整车多体动力学分析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5 车架本体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 第57-67页 |
·疲劳理论 | 第57-61页 |
·材料的疲劳强度基本概念 | 第57-58页 |
·材料的 S-N 曲线 | 第58-60页 |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60页 |
·名义应力法 | 第60-61页 |
·疲劳载荷谱的生成 | 第61页 |
·车架本体疲劳寿命分析 | 第61-66页 |
·车架疲劳寿命分析的输入文件 | 第61-64页 |
·车架的疲劳寿命(S-N)曲线 | 第64页 |
·车架疲劳寿命分析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6 焊接结构疲劳理论和车架焊缝疲劳寿命分析 | 第67-81页 |
·焊接结构疲劳理论 | 第67-72页 |
·焊缝裂纹萌生过程 | 第67-69页 |
·焊接结构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69-71页 |
·焊接结构的S-N曲线 | 第71-72页 |
·焊接接头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 第72-73页 |
·焊接接头疲劳寿命评估方法概述 | 第72-73页 |
·焊接结构的名义应力法原理 | 第73页 |
·车架结构焊缝疲劳寿命的评估方法和步骤 | 第73-75页 |
·估算焊缝寿命的 BS7608 标准 | 第73页 |
·估算焊缝寿命的“VOLVO”方法 | 第73-75页 |
·车架焊接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 第75-79页 |
·车架各焊缝处的有限元模型 | 第75-76页 |
·车架焊缝疲劳寿命分析的应力-时间历程文件 | 第76-77页 |
·车架焊缝疲劳寿命分析的 S-N 曲线 | 第77页 |
·车架焊缝处疲劳寿命分析 | 第77-78页 |
·车架本体和焊缝处疲劳寿命对比分析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81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81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