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三、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1. 研究的难点 | 第12页 |
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生态文明兴起与企业环境责任 | 第14-32页 |
一、全球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兴起 | 第14-15页 |
1. 全球生态危机的形成 | 第14页 |
2. 全球生态文明的兴起 | 第14-15页 |
二、生态文明呼唤企业环境责任 | 第15-17页 |
1. 企业在生态危机中的责任 | 第16页 |
2. 西方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 第16-17页 |
3. 环境责任在企业责任中的凸显 | 第17页 |
三、企业环境责任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 环境外部性理论 | 第17-18页 |
2. 环境经济学 | 第18页 |
3. 企业公民理论 | 第18页 |
4. 企业环境伦理学 | 第18-19页 |
5. 法理学基础 | 第19页 |
四、企业环境责任概念特征与分类 | 第19-22页 |
1. 企业环境责任的概念 | 第20页 |
2. 企业环境责任的基本特征 | 第20页 |
3. 企业环境责任的不同分类 | 第20-22页 |
1) 性质两分法 | 第20-21页 |
2) 过程三分法 | 第21-22页 |
五、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基本要求 | 第22-32页 |
1. 企业环境责任内化与绿色管理 | 第22-23页 |
2. 企业环境责任的拓展 | 第23-32页 |
第三章 国外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实践经验 | 第32-40页 |
一、国际环境标准和社会责任标准 | 第32-33页 |
1. IS014000国际环境标准 | 第32页 |
2. SA8000社会责任标准 | 第32-33页 |
二、各国循环经济立法和节能减排行动 | 第33-34页 |
1. 循环经济立法 | 第33页 |
2. 节能减排行动计划 | 第33-34页 |
三、国外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制度安排 | 第34-37页 |
1. 企业环境责任的激励扶持制度 | 第34-35页 |
2. 企业环境责任的内化制度 | 第35-36页 |
3. 企业环境责任的落实制度 | 第36-37页 |
四、国际上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实践启示 | 第37-40页 |
1. 政府激励和监管是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根本途径 | 第37-38页 |
2. 绿色环保法律是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保证 | 第38页 |
3. 自觉履行环境责任成为企业的行为准则与形象标志 | 第38-39页 |
4.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离不开社会监督 | 第39页 |
5. 国际优秀企业绿色管理经验值得借鉴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中国企业落实环境责任的现实路径 | 第40-49页 |
一、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40-41页 |
1. 引领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 第40页 |
2. 引领企业贯彻低碳经济要求节能减排 | 第40-41页 |
二、健全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法规制度 | 第41-44页 |
1. 建立环境责任考核制度 | 第41-43页 |
2. 健全环境责任经济激励制度 | 第43-44页 |
3. 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 第44页 |
三、建设企业生态文化促进责任内化 | 第44-46页 |
1. 树立"生产者责任延伸"的理性认识 | 第45页 |
2. 确立企业生态发展观 | 第45页 |
3. 提升企业生态道德素质 | 第45-46页 |
4. 构建企业生态责任体系 | 第46页 |
四、提供企业生态化转型的技术扶持 | 第46-47页 |
1. 引导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发展 | 第46-47页 |
2. 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技术 | 第47页 |
五、形成企业环境责任的社会促进机制 | 第47-49页 |
1. 加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 第47-48页 |
2. 完善企业环境责任的社会监督 | 第48页 |
3. 引导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53页 |
Abstract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