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抚松县砬子河区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床模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实物工作量 | 第16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33页 |
·位置及交通 | 第18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1页 |
·研究区地质 | 第21-23页 |
·地层与岩石 | 第21-22页 |
·构造 | 第22-23页 |
·岩浆岩 | 第23页 |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23-26页 |
·矿(化)体特征 | 第26-30页 |
·化探异常圈定 | 第30-31页 |
·化探异常特证及解释推断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研究区金矿床的成矿条件 | 第33-43页 |
·金的基本性质 | 第33-35页 |
·金沉淀富集成矿的理论分析 | 第35-39页 |
·成矿温压条件 | 第39-40页 |
·矿床成因 | 第40页 |
·热液迁移循环的主要动力 | 第40-41页 |
·矿化富集规律 | 第41-42页 |
·岩浆岩的成矿作用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研究区金矿床的控矿因素 | 第43-49页 |
·构造控矿作用 | 第43-46页 |
·岩性地层的控矿作用 | 第46-47页 |
·提供金矿源 | 第46页 |
·易于变形 | 第46页 |
·提供沉淀剂 | 第46-47页 |
·围岩控制因素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研究区金矿床模型的研究及矿床类型划分 | 第49-66页 |
·模型的概念 | 第49-50页 |
·金矿床描述性成矿模型 | 第50-53页 |
·金矿床空间几何模型 | 第53-63页 |
·研究区金矿床类型划分 | 第63-65页 |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概念 | 第63页 |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分类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6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