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衡高速公路衡水段地质灾害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1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目的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本文研究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5-43页 |
·水文气象 | 第15-17页 |
·气温 | 第15页 |
·水文 | 第15-17页 |
·地形地貌 | 第17-25页 |
·新冲洪积平原业区(Ⅲ_2) | 第18页 |
·冲洪积平原业区(Ⅲ_3) | 第18-25页 |
·地层岩性 | 第25-26页 |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 第26-30页 |
·构造单元划分 | 第26-28页 |
·区内主要断裂 | 第28页 |
·区域地壳稳定性 | 第28-30页 |
·路线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 第30-32页 |
·新冲洪积平原业区(Ⅲ_2) | 第30-31页 |
·冲洪积平原业区(Ⅲ_3) | 第31-32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2-39页 |
·包气带 | 第32页 |
·含水组划分及水文地质特征 | 第32-34页 |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34页 |
·地下水位动态 | 第34-36页 |
·地下水质动态 | 第36-38页 |
·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 第38-39页 |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 第39-40页 |
·工程建设及城镇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 第39页 |
·开采地下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 第39-40页 |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区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 第43-56页 |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 第43-44页 |
·地面沉降 | 第43页 |
·砂土液化 | 第43-44页 |
·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及预测 | 第44-54页 |
·地面沉降 | 第44-52页 |
·砂土液化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方法 | 第56-68页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56-58页 |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平价的基本理论 | 第57-58页 |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原则 | 第58-59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59-60页 |
·综合评价方法 | 第60-61页 |
·邢衡高速公路衡水段地质灾害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 | 第61-67页 |
·建立模糊综合评判集合 | 第61页 |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第61-62页 |
·模糊综合评判矩阵的建立 | 第62-63页 |
·模糊综合评判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3-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与防治措施 | 第68-76页 |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 第68-69页 |
·综合评估原则 | 第68页 |
·量化指标的确定 | 第68页 |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结果 | 第68-69页 |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 第69-73页 |
·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 第73-74页 |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 第74-75页 |
·地面沉降灾害防治措施 | 第74页 |
·地裂缝灾害防治措施 | 第74页 |
·砂土液化灾害防治措施 | 第74页 |
·软土地基变形灾害防治措施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项目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