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引言 | 第8-11页 |
·学术界关于韵图中入声韵兼配阴、阳声韵的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学术界关于塞音韵尾消失过程的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资料与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16-17页 |
第2章 表现中古韵书音系等韵图入声韵分布研究 | 第17-31页 |
·《韵镜》入声与阳声相配 | 第17-18页 |
·《七音略》入声韵兼承阴、阳声韵的发端 | 第18页 |
·祝泌《皇极经世解起数诀》入声韵兼承阴、阳声韵的发展 | 第18-31页 |
第3章 宋元等韵图入声韵兼配研究 | 第31-56页 |
·无名氏《四声等子》入声韵兼配考 | 第31-39页 |
·托名司马光《切韵指掌图》入声韵兼配考 | 第39-45页 |
·元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入声韵兼配考 | 第45-54页 |
·各韵图阴入相配表 | 第54-56页 |
第4章 明清等韵图入声韵兼配研究 | 第56-71页 |
·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入声韵兼配考 | 第56-63页 |
·樊腾凤《五方元音》入声韵兼配考 | 第63-66页 |
·无名氏《字母切韵要法》入声韵兼配考 | 第66-71页 |
第5章 总论 | 第71-77页 |
·共同语入声塞音韵尾消变轨迹 | 第71-75页 |
·消变原因和制约因素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