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L-异亮氨酸及其生产 | 第8-11页 |
| ·L-异亮氨酸及其用途 | 第8页 |
| ·L-异亮氨酸的生产方法 | 第8-9页 |
| ·L-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9-10页 |
| ·L-异亮氨酸合成菌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NADPH 的供应渠道 | 第11-13页 |
| ·通过 HMP 途径补充 NADPH | 第11-12页 |
| ·利用 NAD 激酶合成 NADPH | 第12-13页 |
| ·NADPH 的其他供应方式 | 第13页 |
| ·NAD 激酶 | 第13-15页 |
| ·NAD 激酶及其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NAD 激酶的生理功能 | 第14-15页 |
|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立题背景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8页 |
| ·材料 | 第16-19页 |
|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16-17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17-18页 |
| ·主要仪器 | 第18页 |
|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第18-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28页 |
| ·菌体培养及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19页 |
| ·基因组和质粒的提取 | 第19-20页 |
| ·基因的扩增和纯化 | 第20-21页 |
| ·质粒和菌株的构建 | 第21-23页 |
| ·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23页 |
| ·NAD 激酶和 NADH 激酶酶活的测定 | 第23-25页 |
| ·摇瓶发酵以及残糖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 ·NAD(H)和 NADP(H)浓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8-56页 |
| ·三种棒杆菌 PpnK 的表达纯化和酶学性质 | 第28-36页 |
| ·ppnK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28-29页 |
| ·大肠杆菌中三种 ppnK 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转化 | 第29页 |
| ·大肠杆菌中三种 PpnK 的诱导表达 | 第29-31页 |
| ·三种棒杆菌 PpnK 的纯化和酶活 | 第31-32页 |
| ·三种棒杆菌 PpnK 的动力学性质 | 第32-36页 |
| ·阶段小结 | 第36页 |
| ·三种 PpnK 差异位点的分析和点突变验证 | 第36-44页 |
| ·三种 PpnK 的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36-38页 |
| ·点突变质粒的构建及转化 | 第38-40页 |
| ·点突变蛋白的纯化和酶学性质 | 第40-41页 |
| ·PpnK1 和 PpnK3 的三级结构比对 | 第41-42页 |
| ·PpnK2 和 PpnK3 的三级结构比对 | 第42-44页 |
| ·阶段小结 | 第44页 |
| ·ppnK1 的过表达对 L-异亮氨酸摇瓶发酵的影响 | 第44-50页 |
| ·棒杆菌中三种 ppnK 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转化 | 第44-46页 |
| ·过表达 ppnK1 的工程菌的生长情况 | 第46-47页 |
| ·过表达 ppnK1 的工程菌的 NAD 激酶酶活 | 第47-48页 |
| ·过表达 ppnK1 的工程菌的胞内辅酶含量 | 第48页 |
| ·过表达 ppnK1 的工程菌的 L-异亮氨酸产量 | 第48-49页 |
| ·阶段小结 | 第49-50页 |
| ·ppnK2 和 ppnK3 的过表达对 L-异亮氨酸摇瓶发酵的影响 | 第50-54页 |
| ·过表达 ppnK2 和 ppnK3 的工程菌的生长情况 | 第50-51页 |
| ·过表达 ppnK2 和 ppnK3 的工程菌的 NAD 激酶酶活 | 第51-52页 |
| ·过表达 ppnK2 和 ppnK3 的工程菌的胞内辅酶含量 | 第52-53页 |
| ·过表达 ppnK2 和 ppnK3 的工程菌的 L-异亮氨酸产量 | 第53页 |
| ·阶段小结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展望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