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0. 前言 | 第12-17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论研究方面 | 第13页 |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方面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16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 相关范畴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相关范畴的界定 | 第17-19页 |
·义务教育的内涵、特点、定义和年限 | 第17-18页 |
·“城”“乡”的范围 | 第18页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 第18-19页 |
·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9-20页 |
·公平正义理论 | 第20-21页 |
·教育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 第21-23页 |
2.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历程、现状及原因 | 第23-33页 |
·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历程 | 第23-26页 |
·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义务教育低水平均等阶段(1949-1980) | 第23-24页 |
·改革开放后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形成阶段(1980-1994) | 第24页 |
·分税制改革后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拉大阶段(1994-2005) | 第24-25页 |
·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后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阶段(2005年至今) | 第25-26页 |
·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 | 第26-29页 |
·升学率方面 | 第26-27页 |
·办学条件方面 | 第27-28页 |
·师资力量方面 | 第28页 |
·教育经费投入方面 | 第28-29页 |
·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 第29-33页 |
·体制原因 | 第29-30页 |
·直接原因 | 第30-31页 |
·历史原因 | 第31页 |
·市场原因 | 第31-33页 |
3.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都模式概述 | 第33-43页 |
·背景 | 第33-34页 |
·发展目标、基本思路和发展规划 | 第34-35页 |
·发展目标 | 第34页 |
·基本思路 | 第34-35页 |
·发展规划 | 第35页 |
·主要措施及效果 | 第35-39页 |
·扩大免费义务教育保障范围 | 第35-36页 |
·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 第36-37页 |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 第37-38页 |
·改革相关配套管理制度 | 第38-39页 |
·特点 | 第39-42页 |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一体化 | 第40页 |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集中化 | 第40-41页 |
·具体改革措施区县间差异化和多样化 | 第41-42页 |
·对成都模式的小结 | 第42-43页 |
4. 成都模式的绩效评价、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43-58页 |
·绩效评价 | 第43-51页 |
·普及率和教育质量方面 | 第43-44页 |
·办学条件方面 | 第44-47页 |
·师资力量方面 | 第47-50页 |
·经费支出方面 | 第50-51页 |
·绩效评价小结 | 第51页 |
·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51-55页 |
·集中化方面 | 第51-52页 |
·均衡度方面 | 第52-53页 |
·财政保障方面 | 第53-54页 |
·办学体制方面 | 第54-55页 |
·改进建议 | 第55-58页 |
·对集中化问题的建议 | 第55页 |
·对均衡度问题的建议 | 第55-56页 |
·对财政保障问题的建议 | 第56-57页 |
·对办学体制问题的建议 | 第57-58页 |
5. 成都模式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启示 | 第58-63页 |
·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发展 | 第58-59页 |
·完善义务教育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公平 | 第59-61页 |
·完善教师人事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度 | 第59-60页 |
·完善办学体制 | 第60页 |
·完善义务教育均衡监测评价机制 | 第60-61页 |
·规范义务教育财政保障制度,实现经费投入公平 | 第61-62页 |
·处理好义务教育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二者优势互补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