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3-17页 |
| ·液压机概述 | 第13页 |
| ·国内外液压机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直驱式电液伺服技术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 ·液压机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新型伺服液压机的液压控制系统 | 第20-34页 |
|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第20-23页 |
| ·SHPH27-200 型液压机概述 | 第20-21页 |
| ·控制系统组成结构 | 第21-22页 |
|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原理 | 第22-23页 |
| ·液压系统分析 | 第23-27页 |
| ·液压机液压系统概述 | 第23-24页 |
| ·SHPH27-200 型液压机工作分析及液压系统图的拟定 | 第24-27页 |
| ·SHPH27-200 型伺服液压机液压系统重要元件选型 | 第27-31页 |
| ·液压机伺服控制构成及其选型 | 第27-29页 |
| ·主液压缸和主要液压阀的选型 | 第29-31页 |
| ·与普通液压机的液压系统对比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新型伺服液压机的电气控制系统 | 第34-43页 |
| ·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选型及功能介绍 | 第34-38页 |
| ·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及选型 | 第34-35页 |
| ·ETV0811 控制器介绍 | 第35页 |
| ·Lasal 软件包介绍 | 第35-38页 |
| ·电气控制系统的结构 | 第38-41页 |
|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 第38-39页 |
| ·控制系统软件结构及部分程序设计 | 第39-41页 |
| ·控制系统软件结构 | 第39页 |
| ·控制系统部分程序设计 | 第39-41页 |
| ·输入输出口地址的分配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新型伺服液压机电液位置控制系统建模 | 第43-56页 |
| ·活动横梁位置控制系统原理分析 | 第43页 |
| ·活动横梁位置控制系统数学建模的建立 | 第43-45页 |
| ·泵控缸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 第45-50页 |
| ·正向运动传递函数推导(xp>0) | 第45-48页 |
| ·反向运动传递函数推导(xp<0) | 第48-49页 |
| ·泵控单出杆液压缸传递函数的简化 | 第49-50页 |
| ·基于 MATLAB 的新型伺服液压机电液位置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 第50-55页 |
| ·系统传递函数的确定 | 第51-52页 |
| ·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52-53页 |
| ·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响应分析 | 第53页 |
| ·系统稳态误差分析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新型伺服液压机位置控制系统算法研究与仿真 | 第56-71页 |
| ·新型伺服液压机位置控制系统的 PID 控制研究 | 第56-59页 |
| ·PID 控制算法 | 第56-58页 |
| ·PID 控制系统分析及参数整定 | 第58-59页 |
| ·新型伺服液压机模糊 PID 位置控制系统研究 | 第59-66页 |
|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原理 | 第60-62页 |
| ·模糊控制概述 | 第60页 |
| ·模糊控制工作原理 | 第60-61页 |
|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器 | 第61-62页 |
|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算法设计 | 第62-66页 |
| ·输入输出变量模糊化处理 | 第62-64页 |
| ·模糊规则的形成与推理 | 第64-65页 |
| ·模糊控制器的解模糊 | 第65-66页 |
| ·位置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第66-69页 |
| ·常规 PID 控制仿真 | 第67页 |
|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仿真 | 第67-68页 |
| ·系统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 ·全文总结 | 第71页 |
| ·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