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调解探析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一、刑事调解的概念阐释 | 第15-32页 |
(一) 刑事调解的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 刑事调解的内涵 | 第15-16页 |
2. 刑事调解的外延 | 第16-17页 |
(二) 刑事调解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 第17-23页 |
1. 刑事调解与刑事和解 | 第17-19页 |
2. 刑事调解与辩诉交易 | 第19-20页 |
3. 刑事调解与刑事审判 | 第20-21页 |
4. 刑事调解与刑事私了 | 第21-23页 |
(三) 刑事调解的沿革解读 | 第23-32页 |
1. 我国刑事调解的历史进程 | 第23-27页 |
2. 我国刑事调解的现状描述 | 第27-29页 |
3. 西方刑事调解的发展概况 | 第29-32页 |
二、当事人的法律心理与刑事调解 | 第32-45页 |
(一) 当事人选择刑事调解的法律心理依据 | 第32-40页 |
1. 刑事调解对被害方心理需要的满足 | 第32-37页 |
2. 刑事调解对刑事加害人心理需要的满足 | 第37-40页 |
(二) 当事人进行刑事调解的法律心理障碍 | 第40-45页 |
1. 被害方复仇心理的突出化及对刑事调解的影响 | 第40-42页 |
2. 被害方赔偿心理的异化及对刑事调解的影响 | 第42-43页 |
3. 刑事加害人逃避刑罚的心理及对刑事调解的影响 | 第43-45页 |
三、社会的法律文化心理与刑事调解 | 第45-56页 |
(一) 刑事调解的法律文化心理基础 | 第45-46页 |
1. 西方宽恕心理与刑事调解 | 第46-51页 |
2. 我国宽容心理与刑事调解 | 第48-51页 |
(二) 刑事调解的法律文化心理背景 | 第51-56页 |
1. 西方的法治心理扫描 | 第51-52页 |
2. 我国的法治心理考察 | 第52-56页 |
四、法官的心理偏好与刑事调解 | 第56-64页 |
(一) 工作量作用下的法官偏好与刑事调解 | 第56-61页 |
1. 现行的法官工作量 | 第56-60页 |
2. 工作量对法官刑事调解偏好的影响 | 第60-61页 |
(二) 考核机制引导下的法官偏好与刑事调解 | 第61-64页 |
1. 现行的法官考核机制 | 第61-62页 |
2. 考核机制对法官刑事调解偏好的影响 | 第62-64页 |
五、我国刑事调解机制的构想 | 第64-83页 |
(一) 刑事调解的制度定位 | 第64-67页 |
1. 刑事调解的性质定位 | 第64-66页 |
2. 刑事调解的地位定位 | 第66-67页 |
(二) 刑事调解的基本原则 | 第67-69页 |
1. 自愿原则 | 第67页 |
2. 合法原则 | 第67-68页 |
3. 适度原则 | 第68-69页 |
(三) 刑事调解的制度设计 | 第69-79页 |
1. 刑事调解的适用范围 | 第69-72页 |
2. 刑事调解的适用条件 | 第72-73页 |
3. 刑事调解的调解者 | 第73-76页 |
4. 刑事调解的调解内容 | 第76-78页 |
5. 刑事调解的调解程序 | 第78-79页 |
(四) 刑事调解的制度保障 | 第79-83页 |
1. 刑事调解的配套制度 | 第79-81页 |
2. 刑事调解的机构建制 | 第81-83页 |
结语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3-9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