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一、行政诉讼和解制度之基础理论 | 第15-20页 |
(一) 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概念 | 第15页 |
(二) 行政诉讼和解制度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5-17页 |
1. 诉讼和解和诉讼调解 | 第15-16页 |
2. 诉讼和解和诉讼外和解 | 第16-17页 |
(三) 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17-20页 |
1. 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 第17-18页 |
2. 行政和解制度有利于行政纠纷的迅速解决 | 第18页 |
3. 行政和解制度有利于社会成本的降低 | 第18-19页 |
4. 行政和解制度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 第19-20页 |
二、域外有关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 第20-28页 |
(一) 台湾行政诉讼和解制度 | 第20-21页 |
1. 行政诉讼和解的成立要件 | 第20-21页 |
2. 行政诉讼和解的效力 | 第21页 |
3. 和解无效或被撤销后的救济 | 第21页 |
4. 第三人参加和解的效力 | 第21页 |
(二) 德国行政诉讼和解制度 | 第21-22页 |
(三) 法国调解专员制度 | 第22-24页 |
(四) 美国ADR制度 | 第24-28页 |
三、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存在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第28-34页 |
(一) 诉讼和解在实践中的表现 | 第28-29页 |
(二) 行政诉讼和解存在的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三) 行政和解制度的法律基础 | 第31-32页 |
(四) 行政和解制度的若干法律规定 | 第32-34页 |
四、我国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构建 | 第34-47页 |
(一) 行政诉讼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34-37页 |
1. 行政自由裁量行为 | 第34-35页 |
2. 行政裁决案件 | 第35页 |
3. 行政合同案件 | 第35-36页 |
4. 行政不作为诉讼案件 | 第36页 |
5. 形式或程序上有瑕疵或者具有重大社会影响而又难以下判的具体行政行为 | 第36-37页 |
(二) 行政诉讼和解的要件 | 第37-39页 |
1. 程序要件 | 第37-38页 |
2. 实质要件 | 第38-39页 |
(三) 行政诉讼和解的一般程序性选择 | 第39-42页 |
1. 行政诉讼和解的时间 | 第39-40页 |
2. 行政诉讼和解的程序设计 | 第40-42页 |
(四) 对行政诉讼和解的限制 | 第42-44页 |
1. 行政诉讼和解制度适用有限性的原因 | 第42-43页 |
2. 不适用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案件类型 | 第43页 |
3. 行政诉讼和解有限性的保障 | 第43-44页 |
(五) 行政诉讼和解的监督与救济 | 第44-47页 |
1. 建立独立审查机关,加强对行政诉讼和解的监督 | 第44-45页 |
2. 对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瑕疵救济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