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一、绪论 | 第11-18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1-15页 |
1. 信息时代,媒介使用更加广泛 | 第12-13页 |
2. 媒介是信息、知识的传播途径 | 第13页 |
3. 经济发展带来教育市场化,忽视人的发展 | 第13-14页 |
4. 媒介素养教育符合通识教育理念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二、研究综述、概念解析和理论基础 | 第18-31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5页 |
1.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2. 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3. 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综述 | 第24-25页 |
(二) 概念解析 | 第25-28页 |
1. 与媒介素养相关的概念 | 第26-27页 |
2. 通识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 | 第27-28页 |
3. 媒介素养通识教育 | 第28页 |
(三) 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1. 终身教育理论 | 第29页 |
2. 传播学理论 | 第29-31页 |
三、高校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 第31-50页 |
(一) 大学生媒介素养概况 | 第31-34页 |
1. 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 | 第31-32页 |
2. 大学生的媒介能力 | 第32-33页 |
3. 大学生的媒介情感 | 第33-34页 |
(二) 师范类院校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现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 第34-41页 |
1.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分布情况 | 第36-39页 |
2. 与大众媒介相关的课程的教育状况 | 第39-40页 |
3. 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开课学院 | 第40页 |
4. 媒介素养通识教育选课情况——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本科生为例 | 第40-41页 |
(三) 理工院校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现状——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 | 第41-46页 |
1. 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的分布 | 第42-45页 |
2. 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领域 | 第45页 |
3. 媒介素养通识教育选课情况——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本科生为例 | 第45-46页 |
(四) 高校媒介素养通识教育实施应用的师生访谈分析 | 第46-50页 |
1. 教师访谈汇总 | 第46-47页 |
2. 学生访谈汇总 | 第47-50页 |
四、通识课中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结论与分析 | 第50-54页 |
(一) 媒介素养通识教育与学校类型、所设专业相关 | 第50-51页 |
(二) 媒介素养通识教育受校园地理环境影响 | 第51-52页 |
(三) 媒介素养通识教育内容分散 | 第52页 |
(四)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区分度不明 | 第52-53页 |
(五) 师生对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看法与做法 | 第53-54页 |
五、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的建构 | 第54-68页 |
(一) 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对象 | 第54页 |
(二) 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目标 | 第54-56页 |
1. 媒介知识目标 | 第55页 |
2. 媒介能力目标 | 第55页 |
3. 媒介健全人格目标 | 第55-56页 |
(三) 媒介素养教育通识课设置的指导原则 | 第56-57页 |
1. 基础性原则 | 第56页 |
2. 实用性原则 | 第56页 |
3. 灵活性原则 | 第56页 |
4. 时代性原则 | 第56-57页 |
(四) 媒介素养教育通识课教学内容的建构 | 第57-61页 |
1. 媒介知识 | 第57-59页 |
2. 媒介能力 | 第59-61页 |
3. 媒介道德 | 第61页 |
(五) 媒介素养教育通识课的实施 | 第61-65页 |
1. 实施途径 | 第61-63页 |
2. 实施策略 | 第63-65页 |
(六) 媒介素养教育通识课的教学评价 | 第65-68页 |
1. 卷面考试 | 第65页 |
2. 口试 | 第65-66页 |
3. 调研报告、时事评论 | 第66页 |
4. 多媒体作品 | 第66-68页 |
六、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一) 研究小结 | 第68页 |
(二)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工作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A 浙江师范大学通识课程Ⅱ课表 | 第73-76页 |
附录B 浙江理工大学通识课程Ⅱ(含校际公选课)课表 | 第76-91页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 第91页 |
附录D 学生访谈提纲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