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风俗习惯论文--中国风俗习惯论文

“走”出来的“亲戚”--洪洞走亲仪式的民俗志考察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绪论第9-24页
 第一节 选题意义第10-12页
 第二节 洪洞走亲仪式研究概况第12-16页
  一、文献记载第12-14页
  二、研究成果概况第14-16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第16-21页
  一、整体性研究方法的关照第16页
  二、民俗志书写方法第16-21页
 第四节 术语界定第21-24页
第一章 乡土之上的文化表演:走亲仪式的情境化书写第24-51页
 第一节 走亲仪式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第24-36页
  一、走亲仪式的时空坐落第24-29页
  二、走亲仪式的文化背景第29-36页
 第二节 田野之中:置身现场的考察和生活体验第36-51页
第二章 "姑姑""娘娘""亲戚":父夫、姐妹传说与拟亲戚关系的缔结第51-65页
 第一节 村落记忆:一只独角兽引起的故事第51-53页
 第二节 从牧羊女到皇后:娥皇女英传说在地化形象第53-60页
 第三节 互诠互释:传说、仪式与拟亲属关系网络的形成第60-65页
第三章 符号与象征(上):"一条河两家亲"——走亲的时空场域第65-77页
 第一节 流动的语言:走亲仪式的结构第65-66页
 第二节 仪式空间第66-73页
  一、从走亲圈到信仰圈第67-71页
  二、从庙到家第71-73页
 第三节 仪式时间:常与非常的转换第73-77页
  一、仪式时间与生活节律、文化意义第73-75页
  二、仪式时间的合法性和稳定性第75-77页
第四章 符号与象征(下):"走亲"与"接亲"——仪式交往与馈赠第77-105页
 第一节 "驾楼"与"锣鼓":民俗物的象征与意义第77-90页
  一、物的文化意义的相关研究第77-79页
  二、驾楼、神像:仪式的目的和主旨第79-86页
  三、威风锣鼓:仪式中的"动人的展示"第86-90页
 第二节 "接姑姑""迎娘娘":仪式行为的交换与馈赠第90-105页
  一、仪式角色与行为的配置关系第90-91页
  二、神人之际的行为交换与馈赠第91-99页
  三、村落之间的行为交往与馈赠第99-105页
第五章:亲情维系——走亲背后的亲戚关系互动第105-140页
 第一节 社会心理基础——村民对"姑姑""娘娘"的情感依赖第105-109页
 第二节 经济基础——村民对"姑姑""娘娘"的物力供献第109-115页
  一、正常状态下的经济支持第109-111页
  二、非常状态下的资金筹集第111-115页
 第三节 组织基础——一张表单:"会社"、"村委"的双重管理模式第115-120页
  一、社:传统的组织资源第115-118页
  二、社与村委:管理权的争夺与协商第118-120页
 第四节 个体的推动——一场社会:各类民间权威的角色实践第120-140页
  一、场景:一次"社会"第120-129页
  二、解析:"社会"背后的话语权的表述第129-137页
  三、场景之外:跻身民间权威的努力尝试第137-140页
第六章:亲情绵延——仪式变迁与亲戚关系网络的拓展第140-160页
 第一节 从冲突到共谋:国家-社会框架下的走亲仪式第140-152页
  一、隐伏中的冲突:"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最厉害嚒,怕得很!"第140-143页
  二、恢复中的博弈:"从开始限制到不管不问"第143-149页
  三、恢复后的共谋:"国家干啥,咱干啥,跟着国家走。"第149-152页
 第二节 调适与演进:现代化语境下的走亲仪式第152-160页
  一、女性角色日益凸显第153-154页
  二、仪式活动更加组织化第154-155页
  三、传统的复活与再造第155-160页
结论与思考第160-169页
 一、一些结论性的观点第160-164页
 二、方法论的启示:民俗志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和书写方式第164-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4页
附录一第174-180页
附录二第180-182页
致谢第182-1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等第183-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亻革)家“哈冲”节研究
下一篇:美学视野中清明节日民俗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