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引言 | 第5-8页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5-6页 |
二、弱音及弱音训练的定义 | 第6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6-7页 |
四、创新性 | 第7-8页 |
第一章弱音的歌唱机能 | 第8-11页 |
第一节弱音歌唱机能的范畴 | 第8-9页 |
第二节弱音中的“轻机能”与“重机能” | 第9-11页 |
第二章 歌唱弱音的状态与气息 | 第11-14页 |
第一节弱音歌唱时的呼吸状态 | 第11页 |
第二节气息训练的选择 | 第11-14页 |
第三章 共鸣器官与发音器官在弱音训练中的作用 | 第14-18页 |
第一节共鸣器官的“微调” | 第14-15页 |
第二节发声器官的“微调” | 第15-16页 |
第三节 “骨传导”原理与声音的自我辨知 | 第16-18页 |
第四章 弱音训练的途径与意义 | 第18-25页 |
第一节 “i”“e”元音的练习 | 第18-20页 |
第二节咬字器官的训练——“有意识”的朗读练习 | 第20-21页 |
第三节弱音训练在歌曲演唱中的意义 | 第21-25页 |
1 加强音乐情感的对比 | 第21-23页 |
2 艺术歌曲演唱的需要 | 第23-25页 |
结语 | 第25-26页 |
注释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后记 | 第3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