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新型铝合金蜂窝板单层组合网壳简介 | 第11-14页 |
1.2 铝合金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蜂窝板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蜂窝板结构等效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蜂窝板结构的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铝合金网壳结构的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3页 |
第二章 单层铝合金组合网壳稳定分析理论 | 第23-31页 |
2.1 稳定问题的分类 | 第23页 |
2.2 单层铝合金组合网壳缺陷稳定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2.2.1 一致缺陷模态法 | 第23页 |
2.2.2 模态迭代法 | 第23-24页 |
2.2.3 N阶特征模态法 | 第24页 |
2.2.4 随机缺陷模态法 | 第24-26页 |
2.3 单层铝合金组合网壳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第26-27页 |
2.3.1 特征值(线性)屈曲分析 | 第26-27页 |
2.3.2 非线性稳定(屈曲)分析 | 第27页 |
2.4 影响单层铝合金组合网壳稳定性的因素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单块铝合金蜂窝板的平面内稳定性研究 | 第31-49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蜂窝板的等效方法 | 第31-38页 |
3.2.1 三明治夹芯板理论 | 第32页 |
3.2.2 蜂窝板理论 | 第32-35页 |
3.2.3 等效板理论 | 第35-38页 |
3.3 蜂窝板的等效方法有限元验证 | 第38-40页 |
3.3.1 位移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3.3.2 模态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 第40页 |
3.4 板的稳定分析理论 | 第40-43页 |
3.4.1 板片屈曲分析常用分析方法 | 第40-43页 |
3.5 单块蜂窝板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第43-45页 |
3.5.1 算例分析与结果讨论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单层铝合金组合网壳结构的稳定性试验研究 | 第49-65页 |
4.1 试验目的 | 第49页 |
4.2 模型设计 | 第49-52页 |
4.3 试验设备 | 第52-53页 |
4.4 测点布置 | 第53-56页 |
4.4.1 加载点及位移测点布置 | 第53-55页 |
4.4.2 应变测点布置 | 第55-56页 |
4.5 试验的控制和测试 | 第56-57页 |
4.6 试验模型的破坏机理 | 第57-58页 |
4.6.1 无板单层铝合金网壳试验模型的破坏过程 | 第57-58页 |
4.6.2 有板单层铝合金组合网壳试验模型的破坏过程 | 第58页 |
4.7 试验结果分析和结论 | 第58-61页 |
4.7.1 模型试验结果 | 第59-61页 |
4.8 试验结论 | 第61-62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单层铝合金组合网壳的缺陷稳定性研究 | 第65-81页 |
5.1 结构缺陷的类型 | 第65页 |
5.2 ANSYS-PDS概率分析设计 | 第65-67页 |
5.2.1 概率设计的相关概念 | 第65-66页 |
5.2.2 PDS概率设计过程 | 第66-67页 |
5.3 单层铝合金组合网壳结构的非线性稳定分析 | 第67-70页 |
5.3.1 基本假设 | 第67-68页 |
5.3.2 分析步骤 | 第68页 |
5.3.3 分析模型 | 第68-69页 |
5.3.4 随机缺陷模态法稳定承载力分析 | 第69-70页 |
5.4 随机缺陷模态法的试验验证 | 第70-76页 |
5.4.1 无板无缺陷网壳模型的分析结果 | 第70-72页 |
5.4.2 无板有缺陷网壳模型的分析结果 | 第72-73页 |
5.4.3 有板无缺陷网壳模型的分析结果 | 第73-75页 |
5.4.4 有板有缺陷网壳模型的分析结果 | 第75-76页 |
5.5 不同缺陷值下单层铝合金组合网壳的稳定性研究 | 第76-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页 |
6.2 展望 | 第81-8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