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小麦叶绿体转基因技术研究 | 第15-64页 |
一 前言 | 第15-38页 |
1 小麦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小麦的组织培养 | 第15-18页 |
·小麦转基因现状 | 第18-19页 |
2 叶绿体转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9-37页 |
·叶绿体转化技术的原理 | 第19-21页 |
·叶绿体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1-26页 |
·叶绿体转化的方法 | 第26-29页 |
·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应用 | 第29-34页 |
·叶绿体转基因的优势与不足 | 第34-37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7-38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38-47页 |
1 材料 | 第38-40页 |
·植物材料 | 第38页 |
·培养基 | 第38-39页 |
·载体 | 第39-40页 |
2 小麦组织培养相关的方法 | 第40-42页 |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 | 第40页 |
·试管苗的反复再生 | 第40-41页 |
·试管苗的移栽 | 第41页 |
·愈伤组织的转绿 | 第41页 |
·筛选抗性实验 | 第41-42页 |
3 基因枪法进行小麦叶绿体转化 | 第42-47页 |
·基因枪法转化小麦愈伤组织 | 第42-44页 |
·抗性植株的PCR验证 | 第44-47页 |
三 结果分析 | 第47-58页 |
1 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 | 第47-49页 |
·幼胚的选择 | 第47-48页 |
·愈伤组织的继代 | 第48页 |
·继代时间长短对小麦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影响 | 第48-49页 |
2 试管苗反复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9-52页 |
·不同生长素配比对于试管苗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再生苗大小对于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AgNO_3和TIBA对于小麦二次再生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3 小麦愈伤组织的转绿实验 | 第52-55页 |
4 小麦的抗生素抗性实验 | 第55-57页 |
5 小麦叶绿体转基因及其筛选 | 第57-58页 |
四 讨论及创新点 | 第58-64页 |
1 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 | 第58页 |
2 试管苗反复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58-60页 |
3 小麦愈伤组织的转绿实验 | 第60-61页 |
4 小麦的抗生素抗性实验 | 第61-62页 |
5 小麦叶绿体转基因及其筛选 | 第62-64页 |
第二部分 杨树木质素合成相关糖基转移酶基因克隆 | 第64-102页 |
一 前言 | 第64-73页 |
1 木质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64-70页 |
·苯丙烷代谢 | 第65-67页 |
·木质素合成的特异途径 | 第67-68页 |
·木质素合成过程前体之间的转化 | 第68-70页 |
·木质素单体的聚合 | 第70页 |
2 木质素的应用 | 第70-71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71-73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73-88页 |
1 材料 | 第73-74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73页 |
·植物材料 | 第73页 |
·培养基 | 第73-74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74页 |
2 方法 | 第74-88页 |
·杨树组培快繁 | 第74-75页 |
·基因同源性比较 | 第75页 |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75-78页 |
·中间载体的构建 | 第78-82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2-84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4-88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88-101页 |
1 杨树木质素单体糖基转移酶基因的预测 | 第88页 |
2 从毛白杨中克隆预测基因 | 第88-89页 |
3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9-97页 |
·中间载体pSKPT的构建 | 第89-90页 |
·多次测序比较确定基因序列 | 第90-94页 |
·原核表达载体pETPT的构建 | 第94页 |
·载体验证 | 第94-97页 |
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7-101页 |
·中间载体pSKGT的构建 | 第97页 |
·植物表达载体pBIGT的构建 | 第97-98页 |
·载体验证 | 第98-101页 |
四 讨论及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113-11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