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过失相抵制度概述 | 第8-15页 |
第一节 过失相抵的概念和特征 | 第8-10页 |
一、过失相抵的概念 | 第8页 |
二、过失相抵的法律特征 | 第8-10页 |
第二节 过失相抵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一、有关过失相抵理论基础的各种学说 | 第10-11页 |
二、本文的观点——过错责任原则体现法律之公平正义精神 | 第11-12页 |
第三节 过失相抵与相似制度的辨析 | 第12-15页 |
一、过失相抵与损益相抵 | 第12-13页 |
二、过失相抵与自甘冒险 | 第13-14页 |
三、过失相抵与因果关系中断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英美法系与我国过失相抵制度立法例之比较法分析 | 第15-20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过失相抵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5-17页 |
一、促成过失(contributory negligence)阶段 | 第15页 |
二、配合促成过失的修正制度:"最后机会归责"(last clear chance) | 第15-16页 |
三、比较过失(comparative negligence)阶段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过失相抵制度在我国的立法发展 | 第17-20页 |
一、《侵权责任法》之前的过失相抵制度立法 | 第17-19页 |
二、《侵权责任法》上的过失相抵制度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过失相抵的构成要件 | 第20-29页 |
第一节 受害人须对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具有过错 | 第20-24页 |
一、过错的判断标准 | 第20-21页 |
二、受害人过错的性质 | 第21-22页 |
三、受害人过错的类型 | 第22-23页 |
四、受害人过错的举证责任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受害人的行为须是损害发生或者扩大的共同原因 | 第24-26页 |
一、受害人过错与损害的发生或扩大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第24页 |
二、受害人过错与损害的发生或扩大之间因果关系的类型以及认定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受害人的不当行为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受害人须有过失相抵能力 | 第27-29页 |
一、受害人过失相抵能力的学说 | 第27-28页 |
二、受害人是否必须具有过失相抵能力 | 第28-29页 |
第四章 过失相抵制度在侵权责任法上的适用 | 第29-40页 |
第一节 过失相抵制度的主体适用范围 | 第29-33页 |
一、我国现行实践处理方式与理论通说 | 第29-30页 |
二、各国的态度 | 第30页 |
三、本文观点 | 第30-31页 |
四、笔者对于完善适用主体范围的建议 | 第31-33页 |
第二节 过失相抵的领域适用范围 | 第33-37页 |
一、过失相抵适用于过错责任 | 第33页 |
二、过失相抵适用于过错推定责任 | 第33页 |
三、过失相抵在无过错责任下的适用性 | 第33-35页 |
四、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过失相抵的适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35-37页 |
第三节 过失相抵制度的具体适用方式 | 第37-40页 |
一、当事人双方过错程度的认定 | 第37-38页 |
二、对于过错比较的具体操作 | 第38-39页 |
三、法院可否依职权积极适用过失相抵制度 | 第39-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