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方法与途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39页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4-19页 |
·选题的依据 | 第14-17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 | 第19-24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19-21页 |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 第23-24页 |
·土地利用研究动态 | 第24-39页 |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国内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与扩展形态研究 | 第32-33页 |
·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 第33-35页 |
·我国城市土地的规划立法与管理 | 第35-36页 |
·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36-39页 |
第2章 土地利用基本理论概述 | 第39-93页 |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 第39-41页 |
·资源特性 | 第39-40页 |
·资产特性 | 第40页 |
·区位特性 | 第40-41页 |
·土地类型的划分方法与分类系统 | 第41-44页 |
·土地类型划分原则 | 第41-42页 |
·土地类型划分方法 | 第42-43页 |
·我国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 第43-44页 |
·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 | 第44-55页 |
·我国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 | 第44-47页 |
·国外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 | 第47-54页 |
·与国外大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比较 | 第54-55页 |
·城市相对效率最高时的土地利用结构 | 第55页 |
·土地利用的准则与原则 | 第55-57页 |
·土地利用的准则 | 第55-57页 |
·土地利用的原则 | 第57页 |
·土地利用的驱动力因素 | 第57-63页 |
·自然因素与土地利用 | 第57-58页 |
·制度政策与土地利用 | 第58-61页 |
·城市化工业化与土地利用 | 第61-62页 |
·人口与土地利用 | 第62-63页 |
·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 | 第63页 |
·技术进步与土地利用 | 第63页 |
·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学分析 | 第63-64页 |
·土地利用的基础理论 | 第64-75页 |
·区位理论 | 第64-65页 |
·时效理论 | 第65-66页 |
·干扰理论 | 第66页 |
·多样性理论 | 第66-67页 |
·价值多重性理论 | 第67页 |
·生产力理论 | 第67-71页 |
·可持续性理论 | 第71-72页 |
·不确定性理论 | 第72页 |
·产权制度理论 | 第72-73页 |
·竞标地租理论 | 第73-75页 |
·空间结构理论 | 第75页 |
·土地利用分类 | 第75-80页 |
·土地利用分类的内涵 | 第75-76页 |
·国外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简介 | 第76-77页 |
·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 第77-80页 |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第80-81页 |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 | 第80-81页 |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 | 第81页 |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 第81-84页 |
·土地利用制约因素 | 第81-82页 |
·土地利用系统的特征 | 第82-84页 |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方法 | 第84页 |
·公共政策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 第84-85页 |
·土地利用系统评价 | 第85-90页 |
·土地利用评价的尺度 | 第86页 |
·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 第86-87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87-88页 |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 第88页 |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88-89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 第89页 |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 | 第89-90页 |
·土地利用工程 | 第90页 |
·土地利用管理 | 第90-93页 |
·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90页 |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 第90-93页 |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控制作用 | 第93-102页 |
·土地利用规划概述 | 第93-96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 | 第93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 第93-94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 第94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结构 | 第94-95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 | 第95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步骤 | 第95-96页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第96-98页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 第96-97页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 | 第97页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 第97-98页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 第98页 |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 第98-100页 |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性质 | 第98-99页 |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任务 | 第99页 |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类型 | 第99-100页 |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标准 | 第100页 |
·国外部分城市扩张的控制手段 | 第100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立法与管理 | 第100-102页 |
第4章 城乡规划的中观引导作用 | 第102-117页 |
·城乡规划概述 | 第102-109页 |
·城乡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02-103页 |
·城乡规划的产生与发展 | 第103页 |
·城乡规划的意义 | 第103-104页 |
·城乡规划的作用 | 第104-105页 |
·城乡规划的定义与内容 | 第105-106页 |
·城乡规划的编制原则与要求 | 第106-108页 |
·城乡规划的编制程序 | 第108页 |
·我国城乡规划的实践 | 第108-109页 |
·区域规划 | 第109-114页 |
·区域规划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9页 |
·区域规划的分类 | 第109-110页 |
·区域规划的内容与步骤 | 第110-111页 |
·区域规划的原则与战略 | 第111页 |
·区域规划的发展与理论研究 | 第111-112页 |
·区域规划与上下位规划的关系 | 第112-114页 |
·城镇体系规划 | 第114页 |
·城乡规划的实施 | 第114-117页 |
·城乡规划实施的工作过程 | 第114-115页 |
·城乡规划实施的管理 | 第115-117页 |
第5章 项目规划的微观基础作用 | 第117-123页 |
·项目规划概述 | 第117-122页 |
·项目规划的作用 | 第117页 |
·项目规划的内容 | 第117页 |
·项目建设的程序 | 第117-119页 |
·建设项目工程量清单 | 第119-122页 |
·项目规划的编制 | 第122页 |
·项目规划的实施 | 第122-123页 |
第6章 典型案例分析 | 第123-150页 |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第123-125页 |
·规划目标与任务 | 第123页 |
·农用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 第123-124页 |
·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 第124页 |
·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 第124页 |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 第124-125页 |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第125页 |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 第125-128页 |
·发展目标与规模 | 第125-126页 |
·空间发展战略 | 第126页 |
·总体空间布局规划 | 第126页 |
·空间支撑体系规划 | 第126-127页 |
·政策区划与空间管治 | 第127页 |
·城市空间协调规划 | 第127-128页 |
·重大行动计划 | 第128页 |
·保障措施 | 第128页 |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第128-140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128-132页 |
·规划原则 | 第132-133页 |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 第133-135页 |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与结构调整 | 第135-136页 |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 第136-139页 |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 第139-140页 |
·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 第140页 |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第140页 |
·广州市总体规划 | 第140-144页 |
·城市发展目标与定位 | 第140-141页 |
·发展战略 | 第141-142页 |
·空间体系 | 第142-143页 |
·实施策略 | 第143-144页 |
·广州大学城项目规划 | 第144-149页 |
·项目概况 | 第144页 |
·系统目标的提出 | 第144页 |
·合理设立组织机构 | 第144-147页 |
·系统组织项目规划的编制 | 第147页 |
·系统要素的有机联系与合理组合 | 第147-149页 |
·典型案例的分析 | 第149-15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50-155页 |
·主要成果 | 第150-15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53页 |
·问题与建议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1页 |
附录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