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导论 | 第10-39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三、相关界定 | 第13-23页 |
| 四、研究综述 | 第23-35页 |
| 五、研究思路、创新设想与研究方法 | 第35-39页 |
| 第一章 民族精神教育概论 | 第39-62页 |
| 第一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内涵 | 第39-43页 |
| 一、传承优秀精神,摒弃思想糟粕 | 第39-41页 |
| 二、强化民族认同,批判民族虚无 | 第41-42页 |
| 三、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 第42-43页 |
| 第二节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 第43-51页 |
| 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彼此独立 | 第44-46页 |
| 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互作用 | 第46-49页 |
|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互相交融 | 第49-51页 |
| 第三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定位 | 第51-62页 |
| 一、价值定位:以个体发展为基础的国家认同 | 第52-55页 |
| 二、内容定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稳定系统 | 第55-58页 |
| 三、方法定位:以隐性渗透为主的实践教育 | 第58-62页 |
| 第二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背景 | 第62-100页 |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 | 第62-78页 |
| 一、新中国成立前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 | 第62-71页 |
| 二、新中国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 | 第71-78页 |
| 第二节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 第78-93页 |
| 一、毛泽东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 第78-82页 |
| 二、邓小平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 第82-86页 |
| 三、江泽民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 第86-93页 |
| 第三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必然 | 第93-100页 |
| 一、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第93-95页 |
| 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 第95-96页 |
| 三、凝聚战胜各种灾难的力量 | 第96-97页 |
|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第97-98页 |
|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第98-100页 |
| 第三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架构 | 第100-146页 |
| 第一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 | 第100-107页 |
| 一、构筑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 | 第101-103页 |
| 二、巩固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 第103-105页 |
| 三、提供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 | 第105-107页 |
| 第二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 | 第107-115页 |
| 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 第108-111页 |
| 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第111-113页 |
| 三、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 | 第113-115页 |
| 第三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 第115-131页 |
| 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 | 第115-121页 |
| 二、战胜各种灾难中升华的民族精神 | 第121-126页 |
| 三、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培育的民族精神 | 第126-131页 |
| 第四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 | 第131-146页 |
|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 第131-135页 |
| 二、创作和生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 第135-138页 |
| 三、发展红色旅游 | 第138-142页 |
| 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 第142-146页 |
| 第四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 | 第146-185页 |
| 第一节 普通群众的民族精神教育 | 第146-161页 |
| 一、宣传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先进典型 | 第146-149页 |
| 二、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弘扬民族精神 | 第149-152页 |
| 三、组织群众性创建活动 | 第152-155页 |
| 四、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 | 第155-158页 |
| 五、拓展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阵地 | 第158-161页 |
| 第二节 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 | 第161-173页 |
| 一、推动民族精神教育课程建设 | 第161-164页 |
| 二、开展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 | 第164-167页 |
| 三、强化民族精神教育社会实践 | 第167-169页 |
|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169-171页 |
| 五、优化民族精神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171-173页 |
| 第三节 党员和领导干部民族精神教育 | 第173-185页 |
| 一、建立健全民族精神教育制度 | 第174-177页 |
| 二、开展大规模集中教育活动 | 第177-182页 |
| 三、坚持经常性教育工作 | 第182-185页 |
| 第五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185-199页 |
| 第一节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坚实基础 | 第185-188页 |
| 一、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领导核心 | 第185-187页 |
|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政治优势 | 第187-188页 |
| 第二节 和谐社会建设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强大动力 | 第188-191页 |
| 一、和谐社会理念明确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 第189-190页 |
| 二、和谐社会建设丰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 第190-191页 |
| 第三节 群众路线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原则 | 第191-195页 |
| 一、一切为了群众 | 第192-193页 |
| 二、一切依靠群众 | 第193-195页 |
| 第四节 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明特色 | 第195-199页 |
| 一、教育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 第195-196页 |
| 二、教育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 第196-199页 |
| 结语 | 第199-2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4-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