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2-14页 |
二 前人研究存在的缺憾及本文的基本立场 | 第14-18页 |
三 写作旨趣、思路、篇章结构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一) 写作旨趣与思路 | 第18-19页 |
(二) 篇章结构 | 第19-20页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四 材料运用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北朝隋唐的"蕃姓胡种" #11——以虞弘、翟突娑等为例 | 第22-47页 |
第一节 隋虞弘族姓考察 | 第22-33页 |
一 学界诸说与本文观点的提出 | 第23-25页 |
二 虞弘家族与"鱼国"关系考 | 第25-29页 |
三 虞弘姓氏来源考 | 第29-33页 |
第二节 翟氏"胡种"考 #22——以翟突娑、翟槃陀为例考察 | 第33-45页 |
一 翟突娑族姓考 | 第33-40页 |
二 翟槃陀等族姓考 | 第40-45页 |
第三节 中古时代的"蕃姓胡种" | 第45-47页 |
第二章 唐代"柘羯"族姓考 #36——以安菩、安附国等为中心考察 | 第47-68页 |
第一节 内迁"柘羯"族姓考 | 第47-51页 |
第二节 "柘羯"的种族 | 第51-54页 |
第三节 安菩等家族姓氏来源考 | 第54-57页 |
第四节 安菩为"安国大首领"说法辨析 | 第57-59页 |
第五节 "六胡州大首领"与安菩姓氏之关系 | 第59-61页 |
第六节 非"胡姓"柘羯之人 | 第61-66页 |
一 "拓跋"与"柘羯"为同一所指 | 第61-62页 |
二 "拓跋"与"拓设"关系辨证 | 第62-64页 |
三 阿史那社尔是非"胡姓"柘羯首领 | 第64-66页 |
第七节 柘羯之人的族姓总结 | 第66-68页 |
第三章 唐代"杂种胡"族姓考 #57——以康阿义、史宪诚、李怀仙等为例考察 | 第68-100页 |
第一节 康阿义族姓考察 | 第69-81页 |
一 前人的说法及存在的疑问 | 第69-71页 |
二 康阿义家族与"北蕃十二姓"关系 | 第71-74页 |
三 康阿义应为西突厥十姓拔塞干部落后裔辨 | 第74-78页 |
四 康阿义家族姓氏、籍贯、婚姻之考察 | 第78-81页 |
第二节 史宪诚族姓再研究 | 第81-90页 |
一 史宪诚族属诸说及存在的问 | 第81-83页 |
二 从史宪诚家族的早期地望看其族源 | 第83-84页 |
三 史宪诚家族本姓应为回纥(回鹘)药罗葛氏 | 第84-86页 |
四 史氏一族内徙行迹与回纥在唐地的活动比勘 | 第86-88页 |
五 改著"史"姓原因辨析 | 第88-90页 |
第三节 唐五代的"胡姓蕃种"与"突厥化粟特人"的比较 | 第90-92页 |
第四节 非"胡姓"之"杂种胡"族源研究 #81——以李怀仙为例考察 | 第92-97页 |
一 "柳城胡"李怀仙应为奚族人 | 第92-94页 |
二 李怀仙与东北亚的"胡"群 | 第94-97页 |
第五节 "杂种胡"的族姓总结 | 第97-100页 |
第四章 沙陀民族中的"胡姓"武人族源考疑 | 第100-122页 |
第一节 沙陀突厥的"胡姓蕃名"成员 | 第100-104页 |
第二节 石敬瑭的族源与姓氏钩沉 | 第104-113页 |
一 石敬瑭族源诸说及辨疑 | 第104-108页 |
二 后晋皇室世系及石敬瑭姓氏来源考 | 第108-113页 |
第三节 康福的族姓 | 第113-116页 |
第四节 沙陀共同体族源与姓氏新探 | 第116-122页 |
一 沙陀民族的族、姓特点分析 | 第116-119页 |
二 沙陀三部落族源构成新探 | 第119-122页 |
结语:中古后期"蕃姓胡种"、"胡姓蕃种"之比较观察 | 第122-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8页 |
一 基本史籍 | 第126-127页 |
二 主要参考论著 | 第127-129页 |
三 主要参考论文 | 第129-138页 |
后记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