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导论第10-43页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14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0-12页
  (二) 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12-14页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第14-25页
  (一) 意识形态的研究现状第14-23页
  (二)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研究现状第23-25页
 三、本文研究的重点及创新之处第25-27页
  (一) 本文研究的重点第25-26页
  (二)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6-27页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7-30页
  (一)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7-28页
  (二) 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第28-30页
 五、相关概念阐释第30-43页
  (一) 意识形态第30-39页
  (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第39-41页
  (三) 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第41-43页
第一章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产生的时代机遇第43-71页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与机遇第43-51页
  (一) 全球化的历史机遇第45-46页
  (二) 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第46-48页
  (三) 全球化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第48-51页
 二、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推动与影响第51-56页
  (一) 市场经济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51-52页
  (二) 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第52-53页
  (三)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第53-56页
 三、加入WTO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考验与影响第56-60页
  (一) WTO是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第56-57页
  (二) WTO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挑战第57-58页
  (三) WTO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第58-60页
 四、对外开放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借鉴和冲突第60-64页
  (一) 对外开放是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第60-61页
  (二) 对外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抉择第61-62页
  (三) 对外开放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第62-64页
 五、现代科技发展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冲击和促进第64-71页
  (一) 科学技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力支撑第65-66页
  (二)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第66-68页
  (三) 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第68-71页
第二章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思想来源第71-97页
 一、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理论基础第71-85页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第71-75页
  (二) 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第75-77页
  (三) 斯大林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第77-79页
  (四)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第79-81页
  (五) 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第81-85页
 二、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实践基础第85-97页
  (一)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第85-91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第91-97页
第三章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科学体系第97-157页
 一、江泽民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定位第97-108页
  (一) 意识形态建设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第98-100页
  (二) 意识形态建设关系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第100-103页
  (三) 意识形态建设关系以德治国方略的实现第103-106页
  (四) 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党的先进性第106-108页
 二、江泽民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目标第108-116页
  (一) "三个代表"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尺度和价值标准第108-111页
  (二)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要求第111-113页
  (三) 促进生产力发展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最终目标第113-116页
 三、江泽民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方针第116-124页
  (一) 牢牢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第116-119页
  (二) 必须坚持政治和经济的统一第119-122页
  (三)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第122-124页
 四、江泽民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第124-135页
  (一) 主动教育原则第125-128页
  (二) 强化渗透原则第128-131页
  (三) 主导性原则第131-133页
  (四) 先进性原则第133-135页
 五、江泽民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途径第135-157页
  (一) 提高全党的理论创新水平第135-138页
  (二)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第138-141页
  (三)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第141-146页
  (四)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146-149页
  (五)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149-152页
  (六)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第152-157页
第四章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特色第157-177页
 一、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鲜明时代性第157-161页
  (一)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与时俱进第157-160页
  (二)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植根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第160-161页
 二、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继承发展性第161-164页
  (一) 对前辈理论的继承是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基石第161-162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第162-164页
 三、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开拓创新性第164-168页
  (一) 高度关注"人本"问题第165-166页
  (二) 高度关注"和谐"问题第166-167页
  (三) 高度关注"利益"的合理性第167-168页
 四、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科学系统性第168-171页
  (一)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系统论述了党的建设第169页
  (二)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第169-171页
 五、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思维开放性第171-173页
  (一)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吸收了大量优秀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第171-172页
  (二)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借鉴了大量国外先进文化第172页
  (三)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重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对话和交流第172-173页
 六、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实践指导性第173-177页
  (一) 江泽民意识形态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针第174-175页
  (二) 江泽民意识形态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指南第175-177页
结束语第177-181页
 一、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统一第177-178页
 二、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为本的统一第178-179页
 三、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坚持民族特色和放眼世界的统一第179-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95页
 一、国内文献第181-193页
  (一) 著作类第181-186页
  (二) 论文类第186-193页
 二、译著文献第193-195页
后记第195-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下一篇: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人的解放的伦理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