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绪论 | 第15-26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19页 |
三、本文的主题和论证思路 | 第19-22页 |
四、预期创新 | 第22-26页 |
第一章 中国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法律规制的基本思路 | 第26-47页 |
第一节 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26-31页 |
一、关联交易 | 第26-27页 |
二、修改公司章程 | 第27-28页 |
三、不进行清算 | 第28-29页 |
四、长期不召开股东会 | 第29-31页 |
第二节 现行法律对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的规定及其问题 | 第31-39页 |
一、现行法律对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的规定 | 第31-34页 |
二、现行法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第三节 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法律规制的基本框架 | 第39-42页 |
一、对一般性行为的原则性规定 | 第39-41页 |
二、对典型性行为的具体规制 | 第41-42页 |
三、建立合理的少数股东诉讼救济制度 | 第42页 |
第四节 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法律制度的移植需要考虑的因素 | 第42-47页 |
一、对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法律制度本身的正确理解 | 第43-44页 |
二、法律体系对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法律制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三、控制股东的权利范围对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法律制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第二章 对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的原则性规定:信义义务原则的否定 | 第47-127页 |
第一节 信义义务原则的内容 | 第47-59页 |
一、封闭式公司中控制股东的信义义务 | 第47-57页 |
二、公开公司中控制股东的信义义务 | 第57-59页 |
第二节 名不符实的控制股东信义义务原则 | 第59-107页 |
一、美国司法实践对信义义务原则的误用 | 第59-82页 |
二、美国学术界对信义义务原则的误用 | 第82-100页 |
三、美国司法实践对信义义务原则误用的补救 | 第100-107页 |
第三节 信义义务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混乱 | 第107-123页 |
一、信义义务原则混乱而相互矛盾 | 第107-114页 |
二、对各类规则的有效性没有定论 | 第114-123页 |
第四节 信义义务原则与中国法律传统及司法制度的冲突 | 第123-127页 |
第三章 对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的原则性规定:诚实信用原则的移植 | 第127-171页 |
第一节 移植诚实信用原则的理由 | 第127-135页 |
一、诚实信用原则、股东压迫原则及不公平侵害原则的内在一致性 | 第127-135页 |
二、诚实信用原则与中国法律传统及司法制度的兼容性 | 第135页 |
第二节 移植诚实信用原则过程中对其他原则的借鉴 | 第135-171页 |
一、对股东压迫原则的借鉴 | 第136-167页 |
二、对不公平侵害原则的借鉴 | 第167-170页 |
三、对影子董事制度的借鉴 | 第170-171页 |
第四章 对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的典型性行为的规制 | 第171-202页 |
第一节 国外法律对典型性行为的规制 | 第172-186页 |
一、解除少数股东雇佣 | 第172-173页 |
二、关联交易 | 第173-175页 |
三、控制权转让 | 第175页 |
四、挤出合并 | 第175-179页 |
五、表决权的变化 | 第179-180页 |
六、拒绝宣告盈余分配 | 第180-183页 |
七、破产 | 第183页 |
八、自愿解散 | 第183页 |
九、未能咨询申请人或者提供信息 | 第183-184页 |
十、侵占公司经营或者财产 | 第184页 |
十一、不当管理公司经营 | 第184页 |
十二、公司内部事务的不当管理 | 第184-185页 |
十三、对董事支付过高的薪酬 | 第185页 |
十四、认购股份问题 | 第185页 |
十五、其他行为 | 第185-186页 |
第二节 中国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的典型性行为的特殊性 | 第186-188页 |
一、中国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的典型性行为与国外典型性行为的相同点 | 第186-188页 |
二、中国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的典型性行为的特殊之处 | 第188页 |
第三节 中国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的典型性行为的法律规制 | 第188-202页 |
一、对一般典型性行为的规制 | 第188-189页 |
二、自然人控制股东与法人控制股东的义务是否应该区分——以公司集团为例证的考查 | 第189-192页 |
三、对国家控制股东因追求公共利益而侵害少数股东的豁免 | 第192-198页 |
四、对国家控制股东关联交易的豁免 | 第198-202页 |
第五章 对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的诉讼和救济 | 第202-259页 |
第一节 控制股东义务的权利主体与诉讼形式选择 | 第203-229页 |
一、直接诉讼和派生诉讼区分的标准 | 第205-212页 |
二、直接诉讼与派生诉讼的具体应用 | 第212-229页 |
第二节 控制股东义务的权利主体的模糊与诉讼形式的融合 | 第229-249页 |
一、直接诉讼和派生诉讼融合的现实需要 | 第230-235页 |
二、直接诉讼和派生诉讼融合的理论解释 | 第235-239页 |
三、直接诉讼和派生诉讼融合的制度构建 | 第239-249页 |
第三节 控制股东违反义务行为的救济 | 第249-259页 |
一、解散 | 第249-253页 |
二、开除和退出公司 | 第253-256页 |
三、买出救济 | 第256-257页 |
四、其他救济 | 第257-259页 |
结论 | 第259-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265-2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