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民族化再探索--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引言 | 第12-25页 |
| 一、选题的说明及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 二、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三、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 四、二十世纪上半叶油画民族化回顾 | 第16-25页 |
| 第一章 从个体民族化实践到国家文化道路转向 | 第25-54页 |
| 第一节 新中国 新文化 | 第25-32页 |
| 一 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 | 第26-29页 |
| 二 转变身份改造思想 | 第29-32页 |
|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确立与学习 | 第32-44页 |
| 一 规于一法:现实主义 | 第32-37页 |
| 二 油画技术再引进:马克西莫夫班 | 第37-44页 |
| 第三节 政治性推动:油画民族化的提出 | 第44-54页 |
| 一 建国初并未沉寂的民族化实践 | 第45-50页 |
| 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第50-54页 |
| 第二章 “油画民族化”思潮 | 第54-73页 |
| 第一节 特定话语空间:会议 | 第54-64页 |
| 一 聚焦“民族风格”:全国油画教学会议 | 第54-59页 |
| 二 探讨再续:浙江美术学院教师座谈会 | 第59-64页 |
| 第二节 学术的前沿阵地:专业刊物 | 第64-73页 |
| 一 持续的声音 | 第64-66页 |
| 二 集中关注:如何民族化 | 第66-73页 |
| 第三章 油画教学的民族化探索 | 第73-93页 |
| 第一节 执意求新:罗工柳与“油研班” | 第73-84页 |
| 一 办班变故 | 第73-77页 |
| 二 先取真经再民族化 | 第77-84页 |
| 第二节 “顺水推舟”:董希文工作室 | 第84-93页 |
| 一 工作室制 | 第84-86页 |
| 二 主张多样扶持个性 | 第86-93页 |
| 第四章 油画民族化的实验路径 | 第93-123页 |
| 第一节 装饰性色彩 | 第93-98页 |
| 第二节 平面化空间 | 第98-102页 |
| 第三节 意象性造型 | 第102-108页 |
| 第四节 神韵感线条 | 第108-112页 |
| 第五节 写意性用笔 | 第112-117页 |
| 第六节 抒情式意境 | 第117-123页 |
| 余论 | 第123-131页 |
| 一、八十年代以来的后续发展 | 第123-126页 |
| 二、十七年油画民族化的特征与意义 | 第126-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39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39-140页 |
| 附录一: 1949-1966年油画民族化重要记事 | 第140-148页 |
| 附录二: 插图目录 | 第148-150页 |
| 附录三: 访谈纪要 | 第150-181页 |
| 致谢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