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4页 |
第一章 萨东过渡带油层沉积特征 | 第14-30页 |
·萨东过渡带区块基本概况 | 第14-17页 |
·构造特征 | 第14页 |
·油层的岩性、物性、流体性质 | 第14-15页 |
·储层敏感性分析 | 第15-16页 |
·油藏压力、温度及油藏类型 | 第16页 |
·钻遇厚度、地质储量及开采层位 | 第16-17页 |
·开发简况 | 第17-18页 |
·储层沉积特征 | 第18-24页 |
·三角洲内前缘相沉积砂体 | 第18-19页 |
·三角洲外前缘相席状砂体 | 第19-20页 |
·萨Ⅱ组油层沉积特征 | 第20-24页 |
·剩余油潜力 | 第24-30页 |
·剩余油的成因 | 第25-26页 |
·各类砂体中剩余油的分布状况 | 第26-27页 |
·数值模拟预测研究 | 第27-28页 |
·剩余油潜力分析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加密调整试验区效果 | 第30-32页 |
·二次加密井产油能力和吸水能力 | 第30页 |
·加密调整缩小井距后,改善了薄差油层及表外储层的动用状况 | 第30-31页 |
·加密调整后水驱控制程度大幅度提高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二次加密调整的对象及可调厚度 | 第32-36页 |
·二次加密布井经济界限确定 | 第32-34页 |
·二次加密井单井控制可采储量 | 第32-33页 |
·二次加密井单井调整厚度 | 第33-34页 |
·二次加密调整的对象及可调厚度的确定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萨东过渡带400 米地区高含水后期调整方法研究 | 第36-54页 |
·调整治理方法研究 | 第36页 |
·调整治理原则 | 第36页 |
·加密调整层系组合原则 | 第36页 |
·综合治理方案研究 | 第36-38页 |
·利用水平井技术开采剩余油可行性研究 | 第38-39页 |
·聚驱层系组合方法研究 | 第39-49页 |
·聚驱调整对象研究 | 第39-40页 |
·层系组合原则 | 第40页 |
·层系组合方案优选 | 第40-45页 |
·聚驱潜力研究 | 第45-46页 |
·聚合物驱注入参数优选研究 | 第46-49页 |
·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效益评价 | 第49-54页 |
·初始产能、初始含水预测 | 第49页 |
·综合治理方案实施效果预测 | 第49页 |
·分年开发指标预测 | 第49-51页 |
·综合治理方案经济效果评价 | 第51页 |
·水平井产能分析及指标预测 | 第51-53页 |
·开发指标预测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详细摘要 | 第5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