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工艺美术理论论文--工艺美术史论文

中国史前装饰品的造型和分区分期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5页
绪论第15-23页
 一、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第15-17页
  (一) 研究对象——"装饰品"的范围第15页
  (二) 本研究的时间范围——史前时代第15-16页
  (三) 本研究的地域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第16-17页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成果述评第17-21页
  (一) 研究现状第17-18页
  (二) 相关研究成果第18-21页
 三、选题意义第21页
  (一) 理论意义第21页
  (二) 现实意义第21页
 四、研究方法第21-23页
  (一) 田野实地考察的方法第21页
  (二) 分类研究的方法第21页
  (三) 分区分期的方法第21-22页
  (四) 统计的方法第22页
  (五) 比较的方法第22-23页
第一章 中国史前装饰品概述第23-34页
 第一节 史前人类生活状况与装饰品的产生第23-30页
  一、史前先民的自然生存环境为装饰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第23-25页
  二、史前先民的经济生活方式为装饰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第25-26页
  三、史前先民的思想观念促进了装饰品的产生和发展第26-30页
 第二节 史前装饰品的种类、材质及发展概况第30-34页
  一、史前装饰品的种类第30-31页
   (一) 头颈饰第30页
   (二) 四肢饰第30页
   (三) 躯干饰第30页
   (四) 服装饰物第30-31页
   (五) 用品饰物第31页
  二、史前装饰品的主要材料第31-32页
   (一) 骨、角、牙、蚌、贝等源于动物的材料第31页
   (二) 木第31页
   (三) 石第31页
   (四) 陶第31-32页
   (五) 煤精第32页
   (六) 玉第32页
   (七) 石墨第32页
  三、史前装饰品的发展概述第32-34页
   (一) 纵向分析第32-33页
   (二) 横向分析第33-34页
第二章 中国史前装饰品的造型第34-143页
 第一节 以环、筒形为典型特征的装饰品第34-73页
  一、环第34-41页
   (一) 圆型第34-36页
   (二) 椭圆型第36-37页
   (三) 齿轮型第37-38页
   (四) 多角型第38页
   (五) 绳索式第38-39页
   (六) 宽带式第39页
   (七) 连结式第39-40页
   (八) 划纹式第40页
   (九) 复合式第40-41页
  二、玦第41-47页
   (一) 环型第43-45页
   (二) 管柱型第45页
   (三) 圆珠型第45-46页
   (四) 兽首型第46页
   (五) 连结式第46-47页
  三、手镯、臂钏第47-54页
   (一) 环型第47-49页
   (二) 管型第49页
   (三) 筒型第49-51页
   (四) 方型第51页
   (五) 链式第51页
   (六) 琮式第51-52页
   (七) 连缀式第52-53页
   (八) 弯曲式第53页
   (九) 镶嵌式第53-54页
  四、璧第54-58页
  五、瑗第58-59页
  六、璇玑第59-62页
  七、管第62-65页
   (一) 腰鼓型第62页
   (二) 圆筒型第62-63页
   (三) 喇叭型第63页
   (四) 束腰型第63-64页
   (五) 方筒型第64页
   (六) 吊钟型第64页
   (七) 双孔式第64页
   (八) 饰纹式第64-65页
  八、箍第65-67页
   (一) 马蹄形箍第65-66页
   (二) 环形箍第66-67页
  九、琮第67-72页
  十、雕筒第72-73页
 第二节 以球形为主要造型特征的装饰品第73-85页
  一、珠第74-81页
   (一) 圆球型第75页
   (二) 圆型第75-76页
   (三) 管柱型第76-78页
   (四) 棱柱型第78页
   (五) 鼓型第78页
   (六) 扁平圆型第78-79页
   (七) 多角型第79页
   (八) 环型第79-80页
   (九) 锥型第80页
   (十) 算珠型第80页
   (十一) 束腰型第80页
   (十二) 米粒型第80-81页
   (十三) 半球型第81页
   (十四) 竹节型第81页
   (十五) 不规则型第81页
  二、泡饰第81-82页
  三、铃第82-83页
  四、骨朵第83页
  五、琀第83-84页
  六、球状物品饰件第84-85页
 第三节 以直线(条)形为造型典型特征的装饰品第85-105页
  一、笄第85-94页
   (一) 笄身的造型第86-89页
   (二) 笄的顶部造型及装饰特点第89-94页
  二、梳第94-98页
  三、锥形饰第98-99页
  四、装饰玉匕第99-101页
  五、直线造型坠第101-103页
   (一) 长条(方)型第101-102页
   (二) 三角型第102页
   (三) 梯型第102页
   (四) 楔型第102页
   (五) 矩型第102页
   (六) 管柱型第102页
   (七) 锥型第102-103页
  六、其它直线造型饰第103-105页
   (一) 长方形牌饰第103-104页
   (二) 头饰带第104页
   (三) 羽饰第104-105页
 第四节 以弧线、曲线形为主要造型特征的装饰品第105-143页
  一、璜第105-112页
   (一) 半环型第106-107页
   (二) 凹弧条型第107页
   (三) 半璧型第107-108页
   (四) 双兽首型第108-109页
   (五) 扇面型第109-110页
   (六) 直条型第110页
   (七) 弯钩型第110-111页
   (八) 带齿型第111页
   (九) 组合式第111-112页
   (十) 镂空式第112页
  二、耳珰第112-113页
  三、三叉形饰第113-115页
  四、束发器第115-117页
  五、佩第117-126页
   (一) 人物、动物型第117-119页
   (二) 勾云形第119-120页
   (三) 带齿兽面形第120-121页
   (四) 多环型第121-124页
   (五) 弧型第124-125页
   (六) 半圆型第125页
   (七) 三角型第125-126页
   (八) 圆型第126页
   (九) 复合型第126页
  六、带钩第126-129页
  七、弧、曲线造型坠第129-139页
   (一) 自然形坠第129-130页
   (二) 加工弧曲线形坠第130-133页
   (三) 具象形坠第133-139页
  八、珩第139-140页
  九、其它弧、曲线造型饰第140-143页
   (一) 牌饰第140-142页
   (二) 发卡第142页
   (三) 蝶形器第142-143页
第三章 中国史前装饰品的分区分期第143-256页
 第一节 中国史前装饰品文化区系的划分及各区系史前文化发展概况第143-154页
  一、史前装饰品分区的原则第143-144页
  二、史前装饰品文化区系的划分第144-148页
   (一) 东北地区第144-145页
   (二) 西北地区第145-146页
   (三) 华北地区第146-147页
   (四) 华中地区第147页
   (五) 华南地区第147页
   (六) 西南地区第147-148页
  三、各区系史前文化的发展概况第148-154页
   (一) 东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概况第148-149页
   (二) 西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概况第149-150页
   (三) 华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概况第150-151页
   (四) 华中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概况第151-152页
   (五) 华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概况第152-153页
   (六) 西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概况第153-154页
 第二节 各区系史前装饰品的发展分期第154-256页
  一、东北地区史前装饰品的发展分期第155-182页
   (一) 萌芽期第156-157页
   (二) 早期(距今约8500~7000年)第157-159页
   (三) 中期(距今约7000~5000年)第159-167页
   (四) 晚期(距今约5000~2500年)第167-177页
   (五) 小结第177-182页
  二、西北地区史前装饰品的发展分期第182-197页
   (一) 萌芽期第182页
   (二) 早期(距今约8300~6900年)第182-183页
   (三) 中期(距今约6900~5000年)第183-186页
   (四) 晚期(距今约5000~2500年)第186-195页
   (五) 小结第195-197页
  三、华北地区史前装饰品的发展分期第197-221页
   (一) 萌芽期第197-199页
   (二) 早期(距今约10000~7000年)第199-202页
   (三) 中期(距今约7000~5000年)第202-212页
   (四) 晚期(距今约5000~4000年)第212-219页
   (五) 小结第219-221页
  四、华中地区史前装饰品的发展分期第221-241页
   (一) 萌芽期第222页
   (二) 早期(距今约10000~7000年)第222-223页
   (三) 中期(距今约7000~5300年)第223-229页
   (四) 晚期(距今约5300~4000年)第229-240页
   (五) 小结第240-241页
  五、华南地区史前装饰品的发展分期第241-249页
   (一) 早期(距今约9000~6900年)第242页
   (二) 中期(距今约6900~5000年)第242-243页
   (三) 晚期(距今约5000~2500年)第243-247页
   (四) 小结第247-249页
  六、西南地区史前装饰品的发展分期第249-256页
   (一) 萌芽期第249-250页
   (二) 晚期(距今约5000~2300年)第250-254页
   (三) 小结第254-256页
第四章 中国史前装饰品的重点发展区域及区系间的影响第256-306页
 第一节 装饰品的重点发展区域第256-285页
  一、萌芽期第256-257页
  二、早期第257-258页
   (一) 辽西地区第257-258页
   (二) 华北西、南部地区第258页
  三、中期第258-274页
   (一) 辽西地区第258-261页
   (二) 海岱地区第261-265页
   (三) 华北西、南部地区和甘青地区第265-268页
   (四) 长江下游地区第268-274页
  四、晚期第274-285页
   (一) 重点发展区域第274-282页
   (二) 次重点发展区域第282-285页
 第二节 几种典型装饰品在各区系间的发展探析第285-293页
  一、玦第285-288页
  二、环第288-290页
  三、璜第290-293页
 第三节 各区系间装饰品的交流第293-306页
  一、材料的交流第293-296页
  二、种类的交流第296-304页
   (一) 璧第296-299页
   (二) 笄第299-301页
   (三) 琮第301-303页
   (四) 璇玑第303-304页
  三、特殊使用方式的交流第304-306页
结论第306-309页
参考文献第309-3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380-381页
附表:中国史前各地区装饰品的不完全统计表第381-594页
 一、东北地区第381-427页
  表1—1:呼伦贝尔高原、松嫩平原地区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381-393页
  表1—2:三江平原、牡丹江地区、第二松花江流域及周邻地区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393-401页
  表1—3:辽西地区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401-419页
  表1—4:辽东地区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419-427页
 二、西北地区第427-449页
  表2—1:甘青地区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427-436页
  表2—2:内蒙古西部及河套地区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436-444页
  表2—3:新疆地区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444-449页
 三、华北地区第449-497页
  表3—1:华北北部地区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449-456页
  表3—2:海岱地区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456-474页
  表3—3:华北西、南部地区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474-497页
 四、华中地区第497-560页
  表4—1:长江中游地区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497-511页
  表4—2:长江下游地区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511-560页
 五、华南地区第560-579页
  表5—1:两广及海南地区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561-574页
  表5—2:闽台地区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574-579页
 六、西南地区第579-587页
  表6—1:云贵川地区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579-586页
  表6—2:青藏高原地区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586-587页
 七、地点不祥第587-594页
  表7:出土地点不祥的中国史前装饰品汇总表第587-594页
致谢第594-597页
后记第597-598页

论文共5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理科课程标准的适切性研究--基于对江苏省内实施情况调查及文本内容分析
下一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幼儿参与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