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分子印迹研究进展 | 第14-65页 |
·分子印迹起源 | 第14-15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 第15-17页 |
·预组织法 | 第16页 |
·自组织法 | 第16-17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特点 | 第17-18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 第18-20页 |
·分子印迹技术热力学 | 第18-19页 |
·分子印迹技术动力学 | 第19-20页 |
·分子印迹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20-24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 | 第20-21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21-24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物理形式 | 第24-25页 |
·块体分子印迹聚合物 | 第24-25页 |
·微米和纳米级的球状分子印迹聚合物 | 第25页 |
·棒状分子印迹聚合物 | 第25页 |
·薄膜状分子印迹聚合物 | 第25页 |
·分子印迹物的表征 | 第25-29页 |
·化学表征 | 第26页 |
·形貌表征 | 第26-27页 |
·分子识别行为表征 | 第27-29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 | 第29-38页 |
·分子印迹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 第29-32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 第32-34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34-38页 |
·分子印迹物的发展趋势 | 第38-47页 |
·从小分子向生物大分子的发展 | 第38-39页 |
·从三维到二维的发展 | 第39-47页 |
·结论和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65页 |
第二章 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微球 | 第65-75页 |
·绪言 | 第65-67页 |
·实验部分 | 第67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7页 |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 第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1页 |
·离子强度对粒径的影响 | 第67-68页 |
·单体浓度对粒径的影响 | 第68-69页 |
·引发剂浓度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 第69页 |
·搅拌速率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第三章 悬浮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微球 | 第75-84页 |
·绪言 | 第75页 |
·实验部分 | 第75-76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75页 |
·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 第75-76页 |
·样品形貌分析 | 第7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6-82页 |
·聚合条件对苯乙烯微球形貌的影响 | 第76-80页 |
·代表性样品形貌分析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第四章 核-壳微球的制备、表征及稳定性研究 | 第84-95页 |
·绪言 | 第84页 |
·实验部分 | 第84-86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84-85页 |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 第85页 |
·聚苯乙烯微球的表面嫁接 | 第85页 |
·样品表征 | 第85-86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8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6-92页 |
·制备核-壳微球的反应原理 | 第86-87页 |
·样品表观形貌分析 | 第87页 |
·样品拉曼光谱分析 | 第87-88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88-89页 |
·N_2物理吸附-脱附分析 | 第89-90页 |
·嫁接层稳定性研究 | 第90-92页 |
·结论 | 第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第五章 溶菌酶分子印迹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95-111页 |
·绪言 | 第95-96页 |
·实验部分 | 第96-9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96-97页 |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 第97页 |
·溶菌酶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第97-98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98页 |
·蛋白吸附实验 | 第98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98-106页 |
·聚苯乙烯微球扫描电镜分析 | 第98-99页 |
·样品的透射电镜分析 | 第99-100页 |
·样品的FT-Raman散射光谱分析 | 第100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100-102页 |
·氮气物理吸附-脱附分析 | 第102页 |
·吸附平衡时间 | 第102-103页 |
·印迹微球对模板蛋白溶菌酶的再结合能力和特异结合性能 | 第103-104页 |
·核-壳印迹微球对模板蛋白溶菌酶的识别能力 | 第104-105页 |
·印迹微球的交叉反应性能和评价 | 第105-106页 |
·溶菌酶印迹微球的稳定性 | 第106页 |
·结论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第六章 牛血红蛋白分子印迹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111-125页 |
·绪言 | 第111-112页 |
·实验部分 | 第112-114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12-113页 |
·牛血红蛋白印迹核-壳微球的制备 | 第113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113页 |
·蛋白吸附实验 | 第113-114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114-121页 |
·样品的透射电镜分析 | 第114-115页 |
·氮气物理吸附-脱附分析 | 第115页 |
·样品的FT-Raman散射光谱分析 | 第115-116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116-117页 |
·pH对再结合蛋白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再结合动力学研究 | 第118-119页 |
·印迹微球对牛血红蛋白模板再结合特异性能 | 第119页 |
·核-壳印迹微球对牛血红蛋白模板的识别能力 | 第119-120页 |
·印迹微球的交叉反应 | 第120-121页 |
·牛血红蛋白印迹微球的稳定性 | 第121页 |
·结论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第七章 牛血清蛋白分子印迹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125-136页 |
·引言 | 第125-126页 |
·实验部分 | 第126-127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26页 |
·牛血清蛋白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第126页 |
·样品表征 | 第126-127页 |
·蛋白吸附实验 | 第127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127-131页 |
·样品的FT-Raman散射光谱分析 | 第127-128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128-129页 |
·pH对再结合蛋白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结论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6页 |
第八章 木瓜酶分子印迹核-壳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136-148页 |
·引言 | 第136页 |
·实验部分 | 第136-13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36-137页 |
·木瓜酶印迹核-壳微球的制备 | 第137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137页 |
·蛋白吸附实验 | 第137-138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138-144页 |
·样品的透射电镜分析 | 第138页 |
·氮气物理吸附-脱附分析 | 第138-139页 |
·样品的FT-Raman散射光谱分析 | 第139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139-141页 |
·溶液pH对印迹微球吸附蛋白能力的影响 | 第141-142页 |
·印迹微球吸附蛋白分子的动力学性能 | 第142页 |
·印迹微球对木瓜酶模板蛋白再结合特异性能 | 第142-143页 |
·核-壳印迹微球对木瓜酶模板蛋白的识别能力 | 第143-144页 |
·木瓜酶印迹微球的稳定性 | 第144页 |
·结论 | 第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48页 |
第九章 胰蛋白酶分子印迹核-壳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148-160页 |
·绪言 | 第148页 |
·实验部分 | 第148-150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49页 |
·胰蛋白酶印迹核-壳微球的制备 | 第149-150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150页 |
·蛋白吸附实验 | 第150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150-156页 |
·样品的透射电镜分析 | 第150-151页 |
·样品的FT-Paman散射光谱分析 | 第151-152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152-153页 |
·印迹微球再结合动力学研究 | 第153页 |
·印迹微球对模板蛋白(胰蛋白酶)再结合特异性能 | 第153-154页 |
·核-壳印迹微球对模板蛋白(胰蛋白酶)的选择识别能力 | 第154-155页 |
·印迹微球的交叉反应性能和评价 | 第155-156页 |
·胰蛋白酶印迹微球的稳定性 | 第156页 |
·结论 | 第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0页 |
第十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60-164页 |
·结论 | 第160-161页 |
·创新点 | 第161-162页 |
·待解决的问题 | 第162页 |
·蛋白分子印迹技术展望 | 第162-16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64-165页 |
致谢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