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民族史志论文

藏区土司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绪论第14-45页
 一、关于选题第14-16页
  (一) 选题原因第14-16页
  (二)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16页
 二、土司制度研究状况第16-37页
  (一) 对土司制度内涵多层面的研究第17-21页
   1、关于土司制度源渊及形成时间的讨论第17-18页
   2、土司与土官概念的考辩第18-19页
   3、有关土司制度的评价问题第19-21页
  (二) 藏区土司制度的研究第21-31页
  (三) 有关非藏区土司制度的研究第31-36页
  (四) 近百年中国土司制度研究的评价与展望第36-37页
 三、研究的基本史料第37-44页
 四、研究方法第44-45页
制度篇 内涵与本质:传统治边政治思想在封建时代的终极体现——藏区土司制度基本内涵的多层面解剖第45-226页
 第一章 藏区土司制度形成的历史考察第45-80页
  第一节 “因俗而治”和“天下一统”:土司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第45-49页
  第二节 羁縻制度:土司制度形成的制度基础第49-63页
  第三节 吐蕃王朝解体后地方独立化:藏区土司制度形成的社会和政治基础第63-80页
   一、吐蕃王朝解体后地方独立化第63-64页
   二、藏族土司的渊源第64-80页
    1、从吐蕃折逋氏家族到华锐藏区土司形成第64-65页
    2、从西夏皇族到青海李土司第65-67页
    3、从吐蕃戎边大帅韦·嘉年恐洛到汪土司第67-68页
    4、从吐蕃皇族南德俄松到赵土司第68-72页
    5、从吐蕃王朝的噶氏家族到卓尼杨土司第72-73页
    6、从吐蕃派驻巴蜀的戎边元帅察哇科盘到嘉绒十八大土司第73-74页
    7、从吐蕃大臣噶尔东赞到德格土司第74-75页
    8、从吐蕃珠氏家族的吉普科洛桑布到囊谦土司第75-80页
 第二章 藏区土司分布的地域考察第80-96页
  第一节 安多藏区土司分布第80-89页
   一、甘青藏区土司分布第80-86页
    1、藏族土司第81-83页
    2、明代在卫所封分的汉族土司第83-84页
    3、蒙古族及其他各族土司第84-86页
   二、四川阿坝州土司分布第86-89页
    1、藏族土司第86-87页
    2、汉族土司第87-88页
    3、羌族土司第88-89页
  第二节 康藏地区土司分布第89-94页
   一、青海玉树州土司分布第89-91页
   二、四川甘孜州土司分布第91-93页
   三、西藏昌都东部地区土司分布第93页
   四、云南迪庆州土司分布第93-94页
  第三节 卫藏地区土司分布第94-96页
 第三章 藏区土司制度的基本内容考察第96-168页
  第一节 藏区土司职官制度第96-105页
   一、职衔、品级的基本状况第96-97页
   二、职衔、品级的变化第97-99页
   三、土司职官名称的因袭与职掌的变化第99-101页
   四、土司隶属关系第101-102页
   五、印信、号纸、诰敕第102-104页
   六、土司俸禄第104-105页
  第二节 藏区土司承袭制度第105-120页
   一、明代土司承袭制度第105-111页
    1、明代土司承袭管理办法第106-108页
    2、明代土司承袭制度特点第108-111页
   二、清代土司承袭制度第111-120页
    1、清代在明代土司承袭制度的基础上的调整第111-117页
    2、清代土司承袭文书类型第117-120页
  第三节 藏区土司的奖惩制度第120-126页
   一、土司的奖励制度第120-123页
    1、土司的奖励第120-121页
    2、土司升迁的原因第121-122页
    3、土官升迁的办法第122-123页
   二、对土司的惩处制度第123-126页
    1、典刑第124页
    2、革降第124页
    3、迁徙第124页
    4、宽宥第124页
    5、赎罪第124-125页
    6、计俸罚米第125-126页
  第四节 藏区土司贡、赋制度第126-146页
   一、藏区土司朝贡制度第126-138页
    (一) 明代藏区土司朝贡制度第126-134页
     1、朝贡类型第127-129页
     2、贡道和贡期第129-130页
     3、朝贡者身份和人数第130-132页
     4、贡品及赏赐第132-134页
    (二) 清代朝贡及其变化第134-138页
     1、贡期第135页
     2、贡品第135-136页
     3、清朝土司朝贡制度的特点第136-138页
   二、藏区土司赋税制第138-146页
    1、税额第138-140页
    2、田赋交纳的种类第140-141页
    3、交纳物品准许折纳第141页
    4、缴税程序第141-142页
    5、纳赋范围第142页
    6、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吏和土司苛派的限制第142-143页
    7、析《瓦寺土司差役碑》第143-144页
    8、土司纳赋也有蠲免情况第144-145页
    9、明清土司赋税制度的特点第145-146页
  第五节 藏区土司的军事制度第146-158页
   一、藏区土司军事源流第146-147页
   二、土司制度下的军事武装制度第147-149页
    1、军队规模第147-148页
    2、武器装备第148-149页
    3、作战能力第149页
   三、藏区土司军事组织制度第149-152页
    1、兵役制度第149-151页
    2、军队组织办法第151页
    3、军规军纪第151-152页
   四、藏区土司军事制度之特点第152-154页
   五、土司军队作用第154-158页
  第六节 藏区土司的儒学教育制度第158-168页
   一、推行儒学的措施第158-160页
    1、明朝推行儒学的措施第158-159页
    2、清朝推行儒学的措施第159-160页
   二、儒学教育的类型第160-167页
    1、地方官学第160-163页
    2、书院第163-165页
    3、社学与义学第165-167页
   三、藏区土司教育制度的特点第167-168页
 第四章 藏区土司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土司政治对藏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的影响第168-193页
  第一节 藏区土司的社会经济形态第168-185页
   一、藏族农区土司直辖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第169-178页
    1、土司领地第170-171页
    2、头人封地第171-172页
    3、寺庙封地第172-173页
    4、份地第173-175页
    5、公益地第175-178页
   二、藏族牧区土司直辖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第178-181页
   三、藏区土司统治下的社会经济形态特点第181-185页
  第二节 土司制度对藏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以嘉绒藏区文化变迁为例第185-193页
   一、民族政治形态演化第185-188页
   二、古典社会生产模式的解体第188-189页
   三、传统文化的多元化趋向第189-193页
 第五章 藏区土司政治体制构造的基本原则与行政模式第193-226页
  第一节 藏区土司政治体制构造的基本原则与行政模式之一:土流参治第193-207页
   一、藏区土流参治的行政建制第193-200页
   二、土司和地方各级流官的关系第200-202页
   三、土流参治的特点及其政治功能第202-207页
  第二节 藏区土司政治体制构造的基本原则与行政模式之二:政教合一制第207-226页
   一、藏区土司政权政教合一制形成第207-219页
    1、藏传佛教传入和演变第208-210页
    2、中央政府在藏区的宗教政策第210-219页
   二、兄土司弟僧纲体系的政教合一制:卓尼杨土司模式第219-220页
   三、叔侄相传的单一体系的政教合一制:木里土司模式第220-221页
   四、土司和僧侣贵族家族外联合的政教合一制:墨颡土司模式第221-222页
   五、藏区土司政权政教合一制的特点及政治功能第222-226页
政治篇 依附与扩张:藏区土司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以土司政治为核心解析藏区制度的外延第226-313页
 第六章 调适与磨合:藏区土司和中央政府的政治关系第226-254页
  第一节 秉忠效力:藏区土司对中央政府的政治贡献第226-233页
   一、为中央王朝开国建功、安边守疆,克兢职守第226-228页
   二、为中央王朝驱驰征调,“常为诸军先锋”第228-229页
   三、镇压农民起义,甘心为中央王朝奔走效命第229-230页
   四、中央王朝重赏功勋卓著的土司第230-233页
  第二节 冲击与回应:藏区土司和中央政府的政治矛盾——以董卜韩胡土司和大小金川土司为例第233-247页
   一、董卜韩胡土司和明朝的矛盾第234-237页
   二、大小金川土司和清朝不可调和的矛盾:金川战争第237-241页
   三、藏区土司和中央政府的政治矛盾主要表现第241-242页
   四、中央政府平定藏区土司反抗的政策第242-246页
    1、剿、抚兼治政策第242-245页
    2、以夷攻夷的政策第245-246页
   五、明清两代在处理和藏区土司矛盾的差异性分析第246-247页
  第三节 中央政府对藏区土司错置失当与危害第247-254页
   一、“蛮夷与边吏”二元价值体系下的政治思维之害第247-249页
   二、穷兵黩武之害第249-251页
   三、吏治腐败之害第251-254页
 第七章 政教博弈:藏区土司与寺院的政教关系——以拉卜楞寺和周边土司的关系为例第254-274页
  第一节 与卓尼土司的关系第254-260页
   一、卓尼土司和拉卜楞寺的法缘关系第254-257页
   二、卓尼土司和拉卜楞寺的政教关系第257-258页
   三、卓尼土司和拉卜楞寺的政教关系的终结第258-260页
  第二节 与辖曼土官的关系第260-261页
  第三节 与墨颡土官的关系第261-264页
   一、墨颡土官与拉卜楞寺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第261-262页
   二、墨颡土官与拉卜楞寺的睦邻友好关系第262-264页
  第四节 与擦科土司的友好关系第264-268页
  第五节 藏区土司与寺院的互动友好的政教关系第268-274页
   一、土司集团大力扶植寺院第268-271页
    1、土司大力兴建寺院第268-269页
    2、土司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寺院的发展第269-270页
    3、土司频繁参与各种宗教活动第270-271页
   二、寺院积极拥护土司政治第271-274页
    1、寺院通过宗教活动,积极维护土司统治第271-272页
    2、寺院对土司的经济负担第272页
    3、土司利用寺院势力和影响,增强自身实力第272-273页
    4、土司利用宗教缓和反抗第273-274页
 第八章 土司制度的终结:藏区的改土归流第274-313页
  第一节 藏区改土归流的历史条件第274-279页
  第二节 藏区改土归流的概况第279-308页
   一、雍正年间改土归流第280-283页
   二、乾隆年间改土归流第283-287页
   三、清末光绪年间的川边藏区改土归流第287-308页
    1、川边藏区改土归流的历史背景第287-290页
    2、川边藏区改土归流经过第290-308页
  第三节、藏区改土归流特点、历史意义第308-313页
余论—藏区土司制度独特的个体化和复杂多样的地域化形态——以四川龙州土司为例(兼和德格土司、云南车里土司比较)第313-351页
 第一节 四川龙州土司研究第313-327页
  一、有关龙州土司集团的数量第313-314页
  二、设立龙州土司的原因第314-317页
  三、龙州土司建制沿革第317-318页
  四、明朝对龙州土司制度的完善和加强第318-324页
   1、完善龙州地区的统治网络第318-320页
   2、龙州土司对明朝的义务第320-324页
   3、明朝对龙州土司的赏赐第324页
  五、明朝对龙州土司的改土归流第324-327页
   1、改土归流的原因第324-325页
   2、改土归流第325-327页
 第二节 四川龙州土司和德格土司、云南车里土司比较研究第327-344页
  一、土司来源差异第327-328页
  二、土司政权组织差异第328-334页
  三、对待宗教态度不一第334-336页
  四、和中央王朝政治关系的差异第336-344页
 第三节 藏区土司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启示第344-351页
  一、藏区土司制度的特点第344-347页
  二、藏区土司制度的历史启示第347-351页
参考文献第351-362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362页
在学期间承担的课题第362-363页
致谢第363页

论文共3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卓尼藏族研究
下一篇:裕固族文化谱系解读及其现代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