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法理基础 | 第12-17页 |
| ·正义与公平价值追求的必然要求 | 第12-13页 |
| ·“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的必然产物 | 第13-14页 |
| ·协调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 | 第14-17页 |
| 第三章 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国外立法考察 | 第17-24页 |
| ·日本主银行制度 | 第17-19页 |
| ·日本主银行制度的概念及成因 | 第17-18页 |
| ·主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 | 第18页 |
| ·主银行制度的前景 | 第18-19页 |
| ·德国全能银行制度 | 第19-21页 |
| ·全能银行制度的概念及成因 | 第19-20页 |
| ·全能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 | 第20页 |
| ·全能银行制度评析 | 第20-21页 |
| ·美国相机治理制度 | 第21-23页 |
| ·美国相机治理制度的概念及成因 | 第21页 |
| ·美国银行参与公司治理之法律障碍 | 第21-22页 |
| ·美国相机治理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22-23页 |
|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第23-24页 |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现状分析 | 第24-29页 |
| ·我国银企法律关系概述 | 第24-25页 |
| ·计划经济时期银企法律关系 | 第24页 |
| ·市场经济时期银企法律关系 | 第24-25页 |
| ·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现有方式评析 | 第25-29页 |
| ·主办银行制度 | 第25-27页 |
| ·债转股制度 | 第27-29页 |
|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的具体构建 | 第29-37页 |
| ·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路径选择 | 第29-32页 |
| ·当前可行途径——“内部监控”模式 | 第29-31页 |
| ·目标途径——“共同治理”模式 | 第31-32页 |
| ·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相关制度完善 | 第32-37页 |
| ·允许银行对企业进行持股并完善主办银行制度 | 第32-33页 |
|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化并建立银行相机治理机制 | 第33-35页 |
| ·完善《公司法》,为银行参与公司治理提供法律依据 | 第35-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