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论和谐社会下民事诉讼模式的重构--协同主义角度的思考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引言第7-8页
一、传统诉讼模式的困境分析第8-15页
 (一) 民事诉讼模式的划分及意义第8-9页
  1、民事诉讼模式的涵义第8页
  2、民事诉讼模式的划分标准第8-9页
  3、民事诉讼模式划分的意义第9页
 (二) 民事诉讼模式的两大类型第9-11页
  1、当事人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第9-10页
  2、职权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第10-11页
 (三) 两大诉讼模式的利弊分析第11-13页
 (四) 两大传统诉讼模式所面临的时代困境第13-15页
二、协同主义诉讼模式的兴起第15-19页
 (一) 协同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第15-16页
 (二) 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构成第16-17页
 (三) 协同主义的功能与价值第17-19页
三、协同主义的中国式成因第19-24页
 (一)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实证分析第19-22页
  1. 制度意义的模式特点第19-21页
  2. 改革意义的模式重构第21-22页
 (二) 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中国式成因第22-24页
四、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本土化构建第24-36页
 (一) 协同主义的中国式话语第24-25页
 (二) 中国构建协同主义的障碍和困境分析第25-26页
  1、外围的法治土壤环境不完善第25页
  2、法官的职业化程度不高第25-26页
  3、观念的转变比体制的重构更加艰难第26页
 (三) 协同主义的中国式重构第26-36页
  1、协同主义承认对抗和制约,在民事诉讼中确立当事人主义的两项原则第27-28页
  2、体现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协同第28-31页
  3、体现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协同第31-36页
结语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39页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第39-40页
后记第40-41页
详细摘要第41-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开放式基金市场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道德叙事—基于境遇关怀的道德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