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知识经济的兴起 | 第9页 |
| ·知识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实践意义 | 第10-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隐性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创新 | 第17-18页 |
| ·理论框架创新 | 第18页 |
| ·研究难点与不足 | 第18-20页 |
| ·文献与理论依据不足 | 第18-19页 |
| ·研究者实证研究经验不足 | 第19页 |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9-20页 |
| 第2章 研究设计 | 第20-23页 |
| ·问题网络 | 第20页 |
| ·研究哲学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研究战略 | 第21页 |
| ·进度和时间安排 | 第21-22页 |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2页 |
| ·论文框架体系 | 第22-23页 |
| 第3章 高等学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理论分析框架 | 第23-39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 ·高等学校管理 | 第23页 |
| ·知识管理 | 第23-25页 |
| ·高等学校知识管理 | 第25页 |
| ·高等学校隐性知识管理 | 第25-26页 |
| ·隐性知识识别 | 第26-30页 |
| ·隐性知识内涵 | 第26-28页 |
| ·隐性知识分类 | 第28-29页 |
| ·隐性知识特征 | 第29-30页 |
| ·隐性知识共享模型 | 第30-32页 |
| ·隐性知识共享内涵 | 第30-31页 |
| ·隐性知识知识共享模型 | 第31-32页 |
| ·高等学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模型 | 第32-39页 |
|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学习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 第32-34页 |
| ·高等学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模型 | 第34-39页 |
| 第4章 苏州大学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案例研究 | 第39-55页 |
| ·高等学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识别和共享 | 第39-43页 |
| ·高等学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内涵及特征 | 第40-41页 |
| ·高等学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分类 | 第41-42页 |
| ·高等学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社会化—社会学习过程 | 第42-43页 |
| ·个案研究:以苏州大学三个科研团队为例 | 第43-55页 |
| ·团队基本资料及隐性知识共享现状分析 | 第44-45页 |
| ·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55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 附录.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64-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 后记 | 第70-71页 |
| 详细摘要 | 第71-72页 |